二百零八章 安亂(2 / 2)

狼煙晚明 解衣唱大風 4417 字 10個月前

收到第三份辭呈的時候,言官們便紛紛住了口:敢情這老東西是來真的?你他媽至於嘛,不就是數落你幾句麼,為朝廷服務這點委屈都受不了,你怎麼為大明服務啊?什麼玩意兒!不過私下裡再罵,朝堂上可不能再提這事兒了——萬一聖上來一句“你行你上啊”,那可就完犢子了。

聖天子也懵了:言官們就那德行誰不知道?朕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信他們的胡扯,李愛卿彆當真啊。前幾次都是溫言嘉勉一番,把李撫的報告留中不發。老李則犯了犟脾氣,隻要聖天子不準就再交一份上去!等看到李經武第六次請辭的奏折,聖天子歎了口氣:唉,沒辦法,李愛卿看來是真寒了心、也鐵了心。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準了吧。遂頒了聖旨,叫李經武去南京吏部養老。尋思了半天,禮部侍郎王爾善素有賢名,而且朝中口碑人緣都還不錯,估計去撫黔不至於被罵得那麼慘,便叫他去貴州吧。

王爾善動身赴黔,準備來趟這趟渾水,然後……就把性命搭上了。這是後話。

不過,李經武這次卻沒走成,有人把他攔住了。

安邦彥。

論戰力安邦彥的水西軍確實不如奢崇明的永寧軍,但這位安長老(安邦彥自稱四裔大長老記得吧)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動靜比奢崇明可大多了:短短一個月裡,安順、畢節、平壩、龍裡、甕安、偏橋、普安、安南(今貴州晴隆,不是越南哈)……諸地皆陷,安奢聯軍的兵鋒直指貴陽!

這下李經武走不了了。

其實,還是李經武不想走。

安邦彥知道李大人是個好官,之所以起兵,主要還是因為大勢所逼,每個部落都是一個火藥桶,已經不得不反了。不過安邦彥還是提前派人去找李大人:李大人,您知道我們實在是迫不得已。此刻貴陽已是一座孤城,李大人您曾為我們說話,您是個好人,快點離開吧,我們絕不阻攔。

換做其他人,可能也就真走了:反正聖上已經準了辭呈,隻要在啟程日期上動一點點手腳,很難被察覺。這時“恰巧”發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貴州的布政使、按察使二位,偏偏就在此前幾日聯袂回京師述職了!好吧,封疆大吏回京述職很正常,但藩司和臬司同時都離開則不太正常……這個時候同時離開……嘿嘿,您說正常不正常!但李經武是個倔脾氣,給安邦彥回了一封大義凜然的書信,然後便留在貴陽開始指揮布防了:一方麵給朝廷加急奏報請兵請餉請糧,另一方麵找湖廣借錢。結果,朝廷那邊一下子音信全無,彆說罵了,再沒人提哪怕一句貴州,倒是湖廣挺夠意思,還真送了四萬兩白銀和兩萬石糧過來!當然,多少也有點“務必替咱們擋住”的潛台詞。

李大人也不是單純的倔,對付安邦彥,他手裡還有兩張王牌。

一張是貴州本省有兩個很大的軍頭,總兵張芳和參將黃雲青分彆駐紮在遵義、銅仁。尤其遵義,播州楊亂後剛剛劃歸了貴州,張芳平亂後率部就駐紮在那裡。張軍門所部號稱頗為能戰,如果不算孫傑和九邊精銳,張軍門的隊伍便是大明內地一等一的強軍了。

另一張王牌是貴陽有三千鎮筸(音“甘”)兵。鎮筸,就是今天湖南鳳凰,那裡在大明時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不過因為湘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屬於漢族底層商販、屯丁與苗人混居的局麵。鎮筸兵大多為漢苗混血,被稱為“鎮筸苗子”,很是驍勇善戰。

李經武飛檄調張、黃二將馳援貴州,並親自率領貴陽兵民整武備戰。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