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分封製在楚地的盛行,楚國儼然成為了一個縮小版的周王朝,看似強盛,實則一盤散沙。
楚王僅僅是個還有些實權的“周天子”罷了。彆看楚國那麼大塊地,兵多將廣,真要跟三晉之地對上了,楚國可不見得能夠討到便宜。
為了重新讓楚國強大起來,楚悼王不惜重金將吳起從魏國挖了過去,任用吳起為楚國令尹,展開了一次浩浩蕩蕩的變法行動。
這次變法,的確讓老舊的楚國重新呈現出蒸蒸日上之景。可惜,變法終究失敗了。
楚悼王生前堅持吳起的法令,卻管不到身後事。他一死,主持變法的吳起便被楚國老氏族們射殺在他的靈柩前。
他的繼任者楚肅王沒能抵擋住來自舊勢力的反撲。最終,吳起與楚悼王所變之法儘皆被廢。
這一成功,一失敗的變法案例,也給衛鞅帶來了不少啟發。
衛鞅在魏國為官時,也曾反複思考過李悝與吳起的成敗得失。
而後,衛鞅得出了結論,法令固然重要,人也同樣重要。
再正確的法令,若沒有能夠將它維持下去的國君,照樣無用。
基於這種種考量,衛鞅並不準備一見到秦公,就向秦公說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他打算先好好試探一下這位秦公,看看這位秦公究竟是不是能夠與他共事之人。
衛鞅一路來到了櫟陽,這是如今秦國的國都。
在過去長達三百年的時光中,秦國都以雍城為都,直至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為求“北卻戎狄,東通三晉”,便將都城遷到了櫟陽。
櫟陽是一座新興的都城,不如臨淄繁華,不如大梁氣派,但在衛鞅眼中,這座城池卻與苦窮的秦國一樣,蘊含著無限的希望。
與衛鞅不同,一些士子才來到秦國,便不由嘀咕了起來。
這秦國也太窮了吧?就算他們能夠在秦國獲得高官厚祿,也沒有地方可供他們消費啊。
一時之間,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但不管怎麼說,來都來了,他們準備先見秦國國君一麵,再做打算。
嬴渠梁在聽說入秦士子多達三四百人之時,頗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