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鎮虎跳峽鎮當然分出了不少利益。
例如接人,兩百司機,就給另五個鎮分了。
例如導遊,也給另五個鎮分了。
虎跳峽鎮肯定分不到這些,景區在他們鎮啊,真正的一大肥肉,其它的湯湯水水,絕對不會有他們的份。
再有,遊客到了後,要吃飯,這同樣是一樁大利。
楊梅鎮沒有飯館,也不可能新建飯館酒店,沒人能確定會有多少遊客,這個不好搞的。
楊同的想法是,就去周圍百姓家吃。
但朱誌遠否決了。
這怎麼可能?
假設來一萬人,都帶去鎮上居民家?那非亂作一團不可。
朱誌遠給出的辦法是,學燒烤,擺攤子。
鎮上建一長溜大棚,一次開餐,至少可以接待千人以上的。
挑一些廚藝好的,一個攤子分一個,再分兩三個服務員。
遊客來了,就進棚子裡來,接待量大,而搭個棚子嘛,又不費幾個錢。
如果建酒館飯店,投資大,多了少了都麻煩,搭棚子就容易得多。
而且搭棚子這個錢,朱誌遠也掏了,鎮上確實是沒錢,而朱誌遠也不缺這幾個,他惟一的目地,就是把楊梅節搞好。
統一搭棚,統一管理,價格同樣統一,就虎山縣餐館的價,公道實惠。
甚至各類菜蔬,都統一采購,這可以避免質量參差不齊。
本來這些,都是楊梅鎮的,這會兒就給分了。
五個鎮,一家一個場子,五個大長棚,各家的廚師服務員,也從各鎮上抽調,菜蔬肉類的采購,當然也從各鎮搞過來,這都是錢啊。
至於五家怎麼分,不許拉客,就把那兩百輛車,分給五個鎮,各鎮的司機拉來的客人,就去各鎮的長棚。
這樣就公平合理了,誰也沒意見。
吃了飯,各鎮的導遊再帶去摘楊梅,最後再又帶回來。
這樣其實更好,具體責任,直接落實到各個鎮了。
吃住之外,還有買賣,遊客來了,除了楊梅,也肯定有其它消費的欲望吧。
山裡的好東西其實很多的,例如筍乾,很多人家都乾得有,這裡叫玉蘭片的。
例如臘肉。
這幾乎家家戶戶有,有的老臘肉,在火塘上甚至掛了兩三年了,而越是這種掛得久的老臘肉,就越好吃,也越能賣得起價。
這會兒拿出來,肯定有顧客起心。
還有各種各樣的乾菜,藥物,什麼野生天麻啊,金銀花啊,木通啊,這可是真正野生的,顧客有識貨的,也會買。
再有,各種手工藝品,竹凳竹椅,各式藤筐藤包,賣像好的,說不定就有人要,這也是錢啊。
五家因此又分,要一家分一塊。
這下楊同肖一山不乾了,老百姓家裡的東西,難道還不許人家出來賣。
最後周雲拍扳,搞一個集市,統一擺攤,統一管理,大家想想也行,也就不爭了。
但亂七八糟的事還有不少。
楊梅節之外,還有個虎跳峽風景區呢,朱誌遠說投資五千萬搞建設,這個數字,讓其它五個鎮的諸候們眼珠子都紅了。
景區搬不動,那沒辦法,但建設需要的人工,建材,諸如此類,虎跳峽鎮必須分潤出來。
肖一山錢義當然不肯,爭得麵紅耳赤,要不是周雲壓著,幾乎要打起來。
最終也還是分出了一大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