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是消費。
楊梅不要錢,食宿都統一,也不算貴,比平時當然貴一點,但相比在城市裡下館子,絕對要便宜得多。
農民的農產品,相當暢銷,其中最暢銷的,是臘味,尤其是有年頭的火腿什麼的,特彆暢銷。
幾個鎮的頭頭腦腦們都盯著呢,當夜就開會,楊梅上掙不到錢,其它方麵要儘量多掙一點。
即然城裡人喜歡臘味,那就多弄一點,本鎮本縣沒有了,就去外縣收,陳貨沒有了,就上新鮮的,現殺,現熏。
利動人心,這一夜,荒僻千年的虎山,有著前所未有的燥動——因為他們真看到了遊客,真見到了錢。
舒欣他們八點多才回東城,不過現在是信息時代,他們拍攝的內容,提前就傳回去了,無論是給朱誌遠做的專訪,還是拍攝的遊客摘楊梅的視頻,全都做成節目,在新聞聯播後播出。
無論東城台,還是東州衛視,這都是最好的時間段,用錢,是不可能拿到這個時間段的,這是省委宣傳部的要求。
這就是政治待遇,在這個講政治的國家,有些東西,是優先於一切的。
資本主義,錢是一切,在這裡,並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對於虎山楊梅節,所謂的楊梅免費,很多人其實是心有疑慮的——有這好事?
所以哪怕省委宣傳部開動機器,報紙電視甚至是給各地市發文,要求配合,第一天來的人,也並不多。
八千人,實話說,太少了點兒。
搞這麼大一個節目,才八千人,簡直就是個笑話,隨便一個二線的明星來東城開演唱會,也遠不止這個人數啊。
說白了,就是信任缺失。
但第一天遊客采摘楊梅的新聞播出,信的人就多了。
當然,還是有人不信,但問題是,采摘楊梅的人真的帶著楊梅回去了,親眼看到,甚至是親口嘗到,這個就假不了了。
一時間,你傳我,我傳你,鄰裡互傳,單位裡也互相奔走相告,信的人就成倍甚至成十倍的增加。
後果就是,第二天一早,虎山就有大批的遊客湧進來,很多人甚至是天堪堪亮就到了。
這有個心理,怕自己去晚了,好楊梅給彆人摘走了,所以鄰近一點的縣市,天不亮就動身了。
到十點多鐘的時候,人流更是蜂湧而來。
朱誌遠接到報告,立刻知道不對:“口碑發酵了。”
還好,他兩世人生,知道中國人多,也知道中國人的一個僻好——湊熱鬨。
他預有準備,讓萬千山把另外幾百輛電動也全部調過來,紅陽廠以前不是生產了一千輛電動車嘛,還剩幾百輛,緊急加個車架子車棚子,焊一下的事,熟手,不難。
周雲也動員虎山上上下下所有的人,但凡有車的,不管你們什麼車,全都征用,去接人。
不白接,司機發牌子,跟前麵的司機一樣,接回來登記,一個人頭,五塊。
這誰不願意啊。
即有錢拿,說起來還討個口彩——為虎山楊梅節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