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章 中間威力彈藥(1 / 2)

此麵向敵,消滅敵人!

大名鼎鼎的闊劍地雷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完全具備量產裝備的可行性,如此一來,這種步兵裝備庫中的利器怎能遺忘?

「沒有一種普通的輕武器或機槍能製造如此迅速的、毀滅性的效果……」——澳軍傑弗裡少校

由於影視劇與遊戲的緣故,在後世很長時間關注度不高的M18A1“闊劍”地雷才逐漸廣為人知,並一發不可收拾的爆火,它那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地雷的獨特外觀讓人印象深刻。

沙爾丁效應是大戰期間被德國人所發現的,然而未出有效成果;在那以後,將之加以應用的直接推動力是半島戰爭中那神出鬼沒的對手帶來的巨大威懾。

加拿大人率先出了成果,其名“鳳凰”、或曰不死鳥,它應用了沙爾丁原理,然而作為雛形的原型武器,其缺陷頗多缺陷,不僅較大較重難以攜帶,而且產生的破片數量很少,有效殺傷距離不過二十幾米。

因為加拿大人並未添加預製破片,爆炸產生的破片全都來自被炸碎的薄鋼板。

如此拋磚引玉以後,美國人為之加入了均勻平鋪的大量鋼珠,同時將鋼製外殼換作塑料,殺傷力倍增但重量大減,成果即為M18型定向地雷。

然而美國人仍不滿意,又繼續改進,比如將梯恩梯換成C4、改用脈衝發電點火裝置等等。

雷體裝有700顆鋼珠,650g炸藥,引爆時,在其正麵120°範圍、100m內的敵人會被雨點般密集的鋼珠糊臉,真正意義上的被打成篩子。

“你看看?我大概是這麼想的。”

周長風隨手勾了個草圖,大致示意了一下。

如今沒有C4,但是有黑索金,而C4其實就是加入了塑化劑和粘合劑的黑索金,極為安全,而單純的黑索金即使經過鈍化處理也不如梯恩梯那麼穩定。

“白藥?不是必須的吧?”王桓安聽到“黑索金”就有些猶豫,“那玩意猛歸猛,但是鈍化以後也不大安穩,最好還是黃藥。”

“也行,看你們取舍了,畢竟爆速相差快兩千,威力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專業人乾專業事,強求單一方麵性能卻不考慮其它方麵肯定是不合理的。

大明的武器裝備通常不走極端,比較四平八穩。

像曆史上日本人搞出來的氧氣魚雷,性能的確強勁,然而可靠性與安全性都非常不靠譜,這就是典型的追求紙麵數據的極端產物。

就如一則笑話所言:

大戰結束之後,前往考察的美國專家指著氧氣魚雷驚訝地問:這麼危險的東西,你們怎麼為它加液放氣?

對方笑而不語,直接帶著專家躲到了屏障後邊,然後命令一名新兵過去給魚雷擰開閥門。

“然後…我想問下,老王伱有沒有見過發射短步槍子彈的自動步槍?”周長風滿懷期待地問。

“短步槍子彈?那是啥?短彈頭還是短彈殼?”

“都短。”

“呃…”略感詫異的王桓安皺起了眉,努力回憶著答道:“十幾年前我剛進廠的時候好像見過,但沒下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