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所以的夏筱詩下意識地追問到:“那有何可惜的?”
“因為這個樓是磚混結構,不是框架結構,不宜作為堅固支撐點。”
“為什麼呀?不都是鋼筋水泥麼。”
“磚混結構的外牆也要承力的,如果被破壞的話,整體性就失效了,實戰中挨幾發炮彈可能就會塌半邊。”周長風轉身抬手指向了上方的一根縱梁,“但框架結構隻用梁和柱來承重,外牆隻起圍護作用,全拆掉也沒事。”
夏筱詩不明覺厲——不懂,但是覺得很有道理。
“厲害,先生你怎麼連這都知道?”
見她星星眼的神情,周長風乾咳道:“不值一提,隻是合格軍官的基本修養。”
“嗯,我們走叭,這兒是京城,誰都打不進來的。”
“這不是一碼事。”
雖然大清早的就出獄了,但因為從棲霞山到南城區花費了太久的時間,所以二人沒逛多久便已是正午。
當他倆在街道上漫無目的地尋找著中意的餐館時,從京城各處乃至外地趕來的閣臣與高級將領們正在陸續進入文華殿。
在休息間稍作停留以後,他們便被引領著來到了最大的一號議事廳。
碩大的大方桌足足有兩米寬,長度則容許麵對麵的擺下十把椅子,現在上邊每一個位置前都整齊擺放好了茶杯和密封的文件。
在侍從們的安排下,一眾大佬都陸續落座。
望著眼前被被印著紅色“絕密”字樣的牛皮紙密封的文件,有人側首問道:“現在可以拆不?”
“您請便。”
此起彼伏的“嘶啦”聲中,一封封文件被拆了開來,一道道探究的目光迅速瀏覽著上邊的文字。
這時候,林羲與一名看著神采奕奕的瘦高中年人先後邁過門檻走了進來。
見狀,議事廳內的十幾人都不約而同地看了過去。
有人欣然道:“年中以後至今兩個月沒見著衛國公了,近來身體可還好?”
財政閣臣李光遠笑道:“瞧他麵色不就一清二楚了?老夫光是數十載的老山參就送了好些盒,自然好得很。”
作為如今大都督府的一把手,衛國公吳維煥同時還兼任衛戍指揮使司指揮使,但後者其實隻算是掛名。
聞言,他不禁笑道:“好你個李明垠,你送的那些老參豈能胡吃亂補?”
缺啥補啥,亂補是要出事的,尤其是人參這種大補之物。
今年年初的時候,因為突發急性胰腺炎,吳維煥可謂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圈,萬幸最後還是被搶了回來,半年以來一直在休養。
隨著兩位關鍵人物到場,這次的會議就此開始。
瀏覽了各自手頭的文件以後,在場的眾人很快就明白了目的之所在——哦吼?皇帝確實在打倭國的主意了?
林羲掃視了一圈,緩緩開口介紹道:“諸位都看到了吧?這個‘甲字/四〇七/一號/改五’計劃最早可以追溯到至昌六年,時至今日已經陸續修訂過五次了。”
外務閣臣餘慎華有些驚訝地說:“你們那麼早就已經在打主意了?”
“其實兩百年前就有征倭方略哦。”林羲笑了笑,理所應當地回道:“基本的準備是必須的,這不過是百餘戰爭計劃中的一種罷了,同樣是攻略倭國,為了應對不同情形就有好幾種計劃。”
明軍對於戰爭計劃的編號同樣非常規範——“甲字”表示這屬於進攻計劃;“四〇七”為無實際含義的數字;“一號”指其中的一種情形;“改五”顧名思義是第幾次修訂。
一號表示沒有外國乾預的情況下進行的戰爭情形,除此之外還有考慮英國乾預的二號、美國乾預的三號等等。
“征伐倭國的事年隔三差五就有人提,皇上這回有興趣了?”有人興致盎然地笑道。
“自然與喜好無關,隻是認為時機恰當而已。”從開始到現在都一言不發的丞相鄒卓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淡淡道:“先各自說說看吧。”
議事廳中安靜得隻有呼吸聲和茶杯與杯蓋碰撞的動靜,十幾位閣臣和高級將領都處在頭腦風暴中。
忽然,一名陸軍中將率先打破了安靜。
“第一波次向四國島投入四個陸軍師和兩個空軍支隊,第二波次向本州島西部山口一帶投入三個師和兩個空軍支隊……恕我直言,這有逐次添油之嫌,太呆了,缺乏一招製敵的淩厲。”
“言過其實了,隻能說這個計劃比較穩妥。”另一名中將反駁道:“一招製敵說的太空洞。雖然倭國現在各藩獨立,倭王的轄地有限,無人號令各方,但是指望擊敗幾個藩鎮以後其它藩鎮就會乖乖的望風而降?這不現實。”
“軍事上我覺著並無值得顧慮之處,本就是彈丸之地,還又藩鎮割據,沒有難度可言。”餘慎華沉吟道:“重點還是在於英美的反應。”
“歐洲的境況同樣不樂觀,英人隻有失心瘋了才會乾涉,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隻會口頭抗議。”
“我同意。所以,可能更需要擔心的是美國。”
“美國同樣沒有任何可能乾涉,退一萬步講,有心算無心,等他們順便完成,日月旗早都插遍東瀛列島了。”
將軍們的意見都差不多,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們自然是不願意錯過的。
見他們的看法一致,李光遠開口道:“對此我們更需要斟酌的是進出口貿易,對倭國的征伐行動過於強硬,英、荷兩國很可能會在經濟上加以反製,美國予以反製的可能性次之。”
“這個看法太悲觀了,不妥。”林羲微微搖頭,“英人的政客同樣精明,在這件事上我們完全可以嘗試事先通氣,暫時維係、保障其在倭國的既有利益。談條件嘛,不寒磣。”
“相國你如何看?”餘慎華看向了位居上席的鄒卓昀。
神色平靜的後者答道:
“不妨換位考慮一二,於英、美、荷而言,資源豐富的南洋諸島才有足夠的價值值得捍衛,一來攫取資源、二來充作前沿陣地。”
“至於遠在天邊的倭國,本身貧瘠,幾無資源可言。時至今日已是食無味棄可惜之處,若是大明能容許他們體麵的抽身,我想英人定然會認真考量的。”
“這是一重,另一重在於以之作為緩兵之計可以說有利無害,代價寥寥,如今局勢日漸焦灼,英人難免心動簽約保證互補相犯。嗯,我同陛下也就此談論過,他認為兩載左右就值得一試。”
短暫的沉默之後,議事廳中響起了一陣讚同聲。
若有所思的李光遠頷首道:“這樣的話,趁早為好啊,商洽很費時間,咱們就不宜拖遝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