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寒楓微微搖頭,歎道:“也算是時運不濟吧,萬曆年間接連三次征伐,國力難支。”
“今非昔比,戰略態勢不一樣了。”周長風拿著盛滿蛋花湯的搪瓷杯,喝了一大口,隨意道:“古代拿下日本沒什麼用,要銅的話直接貿易就行。”
吃過早飯、整頓完畢之後,陸戰一團便離開了火車站,前往預定的駐紮地點。
海州郊區本就有一大一小兩處校場,供駐防於海州的陸軍第十一工兵旅和海軍陸戰隊第六營使用。
隨著計劃的實施,擴建此地的駐紮區域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因為無論早晚,海州都將會成為重要的兵力投送出發地。
而且剛好有個工兵旅本就在這裡,擴建起來更是方便。
土地壓平夯實,鋪上一層三七灰土,這是一種由熟石灰與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築材料,古往今來都廣泛使用。
起居生活的營房、旱廁、澡房、食堂、文娛處均由結實的九層膠合板建成,而彈藥物資倉庫、廚房、軍官住處、醫館則為紅磚砌築。
擴建不久的營區看著嶄新無比,所有設施一應俱全,規劃可以容納五萬人駐紮。
拎包入住,著實美哉。
兩排懸山頂的屋子便是軍官們的住處了,都是單人間,除了木板床和木椅,電燈與電風扇也是標配。
“第七師今晚能到,第十三師大概要明天晚上,第四師最慢,估計後天早上。”
“這些天沒其它事吧?”
“沒有,不過得按命令抓緊清點給養、檢查裝備,不得有疏漏。”
“戰情報告呢?這個總該下發了吧?”
“好,稍後派人送來。”
在交代了一些事情以後,總兵處的聯絡官便離開了。
所謂的總兵處就是軍級司令部,這是一個臨時機構,明軍的基本戰略單位是“師”和“旅”,“軍”由視情況而定、數量不定的師旅臨時編組。
許多時候指揮部直接指揮幾個師旅是沒問題的,比如邊境戰爭就是這樣,烏斯藏都督府直接指揮參戰的二師一旅,但當規模再擴大些就不能這麼辦了。
這一次大明為平定日本而組建了兩個軍級單位,分彆是第二軍和第三軍。
第二軍在海州集結,由第四師、第七師、第十三師、陸戰一團組成,負責關東地區,長野、東京、神奈川、千葉,那兒是英國人的勢力範圍。
第三軍在朝鮮蔚山郡集結,由第二師、第十師、第十一師、陸戰二團組成,負責本州島東北,福島、宮城、岩手、北海道,那裡是法國人和俄國人的勢力範圍。
時至今日大明也沒組建過幾次軍,在這之前也就大演習的時候會用用。
但既然歐戰都能出現幾百萬大軍的情況,明軍自然也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一個軍最多也就四、五個師旅,頂多十萬人。但假如要在一個方向投入百萬大軍,那豈不是得組建十幾個軍?指揮起來並不方便,所以得組建更大級彆的單位。
這個相當於集團軍的單位叫兵團,指揮官叫督師。在崇禎年間,這是最高級彆的軍務官職,乃至要額外掛一個兵部尚書的官銜來襯托其高大上。
不過“兵團”和“督師”三十幾年來都隻存在於條令規定中,從未正式使用過。
沒過多久,一本裝訂成冊的戰情報告被傳令兵送了過來。
朱立鑠“嘖”了一聲,“美國人還是賴著不走啊,這是真杠上了?”
“他們又沒英法的顧慮,安安穩穩的,而且關西地區還算富庶,多少有賺頭,自然不樂意走人。”姚良川回道。
“好,看看吧。”神色如常的周長風指著牆上掛著的大比例尺地圖說道:“首先我們肯定是要直接登陸東京灣的,就情報來說,日本人自己也吵得不可開交,所以不確定是否會遭到有組織的抵抗。我們肯定考慮最壞情況,就是近衛師團和第一師團都全力防禦。”
趙寒楓接過了他的話頭,侃侃道:“因為財政緣故,這兩個師團現在都被裁改了,主體雖然是二旅團四聯隊的編製,但人數有所減少,每個分隊現在隻有十一人,總兵力約為三萬四千人,都是由英國人操練出來的,具體路數…諸位應該都算熟悉。”
謝萬誠問道:“他們的火炮多寡優劣?”
“窮鬼哪玩的起大炮啊。”滿臉不屑的朱立鑠擺了擺手,“自然不咋地咯,都是老舊的七十五公厘山炮,還有一些英製的四英寸半。”
日本又沒什麼資源,分崩離析愈發加劇了貧瘠的困境,維持常備軍的開銷都足夠讓各藩壓力山大了,想建設現代化軍隊實在是有心無力。
財政狀況稍好些的近衛師團和第一師團使用的是自造的四一式步槍,即三八大蓋,還有一些李-恩菲爾德;輕機槍用的是劉易斯;重機槍用的是維克斯;鋼盔用的也是鐵鍋似的湯米盔。
因為處在英國人的控製下,從英國商行采購武器裝備更容易,自然而然地就英械化了。
追溯曆史的話,維新以後追求“富國強兵”的明治政府儘最大的力量建軍,仿效西方國家軍製,頒布《征兵令》實行征兵製,建立新式軍隊。
等到嘗試賭國運的時候,陸軍有七個師團,預備役二十五萬人。失敗以後,這七個師團倒是依舊留存至今,但除了近衛師團和第一師團之外,其餘五個師團都聽命於其它藩鎮。
除此之外,各地藩鎮也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軍閥割據,槍杆子最大嘛。
但是因為缺乏資金和工業體係,這些地方軍隊的訓練不佳、裝備老舊、缺乏重武器,總體戰力十分堪憂。
“除了土雞瓦狗我服想不出其它詞來形容,正麵對戰以一當十完全不成問題。”朱立鑠表現得極為自信,目空一切。
“那…如果不正麵對戰呢?”一旁的周長風悠悠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