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五章 禦前會議;文武對立特色(1 / 2)

追溯官方公文體係的話,有明一朝無疑是這一體係的集大成者,趨於成熟的公文體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又或者說是廢除丞相之後的合理演化。

在初期的時候,上朝議事還較為普遍,但隨著時間流逝,以往每日一回的常朝就變得愈來愈少。

不過在內閣製度與完善的公文體係的作用下,即使是嘉靖、萬曆這二位慣於不上朝的皇帝也能掌控朝政,公文治國可以說也是大明特色之一。

時至今日也是如此,朱士堰素來不喜歡召集一幫子人一同議事,他認為這樣的效率非常低。

由此,儘管內閣習慣於隔三差五就自行開會商討,但禦前會議卻並不常見,可能一年下來才有個三五回。

不過現在新皇繼位,一場明確各方利益、敲定國策的禦前會議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說整個帝國的權貴和商賈們都在時刻關注著,政策大方向如何變動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就比如說一家服裝廠,廠主就得千方百計的獲取各種信息來明確安排生產計劃——兵部什麼時候下訂單?在這期間是白等著還是先接其它民間訂單?接民間其它訂單的話,最多能接多大量?

如果把握的不到位,白等上幾個月、大半年,全廠不開工無疑會大虧特虧;如果開工的話,接下的訂單總量太多了,到時候又無餘力去接軍方訂單。

至於是否要臨時多招工人、添購新機器,這些同樣不能胡來,工人要發錢、機器要組裝和維護。

這就是信息的價值,而權貴們往往就是能掌握到一手消息的人,他們哪怕坐在家裡都會有形形色色的人上門送錢,隻希望能問出少許有效信息。

文淵閣,從前用作貯藏圖書與內閣處事的地方,如今其第二功能被改為了開會議事,而且基本上都是高等級的會議。

而今天的禦前會議便在這兒的議事廳中召開。

“陛下到。”

載著朱泠婧的轎車緩緩停在了文淵閣前邊,其餘隨從乘坐的擺渡車也緊隨其後的停了下來。

前導車的錦衣衛軍士下車走來,伸手打開車門並順勢退到了旁邊。

至昌三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上午10:03,因為皇帝遲到了片刻,會議比計劃中開始的遲了一些。

周長風幾人跟在朱泠婧身後大約三、四步開外,與他一同隨行的還有方述均與蘇依依。

寬敞明亮的廳堂中整齊陳設了一組方桌,左邊一列、右邊一列,而中間靠邊的地方則單獨擺放著禦案與禦座。元寶小說

這兒的桌椅皆是楠木材質,雕刻著精致的紋飾;天花板上沒有大吊扇,取而代之的是前後兩處中央空調出風口。

走進這兒的第一感覺就是清涼,初秋的南京還有些餘熱,但在空調的作用下,室內溫度被剛好控製在了26c。

已知參與會議的大佬們十餘人,分彆是代表朝廷的內閣丞相高慶魁、國防閣臣林羲、外務閣臣餘慎華、財政閣臣李光遠,代表諮政院的總裁陳介禮、副總裁馬明利,代表軍隊的大都督吳維煥、大都督府陸海空三軍處的都督同知。

偌大的廳堂彙集了大明最核心的一批人,見慣了戰爭大場麵的周長風也不由自主的心跳加速了些——這兒無形之中傳來的氣場完全與危機四伏的沙場迥然不同。

在場的十餘人都站了起來,稍稍轉身,然後一齊躬身拱手行禮,“見過陛下。”

皇帝落座,然後招呼大家坐下,然而周長風三人本就無處可坐,他們並排佇立在皇帝右後方幾步遠的地方。

這兒的每個人都是大忙人,沒有多餘時間浪費,所以會議不可能毫無準備,否則極容易陷入無休止的扯皮推脫之中。

在這之前,有關議程早都安排好了,具體議題也都逐一羅列於紙上,開會之時非必要不許岔開話題。

首個議題最為簡單直接,是關於皇太子的追封與下葬的事。皇太子英年早逝,太上皇執意要將他追封為帝,直接下葬於現有的陵寢。

朱泠婧自然不可能有意見,大臣們也都讚成,皇太子這些年來的奔波與付出都是有目共睹的,名義上的追封於情於理都恰當,隻是要多建一座陵寢罷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