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後,當朝首輔所預想的“爭取百年和平”倒是幾乎達成了。
直至十九世紀後期,沙俄方麵才重新開始有組織的侵犯邊陲,而且基本以小心謹慎的蠶食為主。
在那個大明發生劇變的時間裡,雙方在西北、東北等地的邊境上經曆了無數次明裡暗裡的博弈,如今的局麵也基本是在那時候大致確定下來的。
北海湖的劃分尤為獨特,它被從中間一分為二,西北半邊歸俄、東南半邊歸中。但是,中線兩邊各十公裡的範圍屬於公共捕魚區。
水麵還好,但陸地上的爭議點多得難以計數,北海湖東邊一百公裡的邊境線上就有超過四十個爭議點。
陸軍四十七師一四一團的動作最快,他們輕裝簡行,於十月四日趕到了鴨兒嶺附近。
這兒的九十三邊防營此刻已經是壓力山大了,因為邊境線對麵俄軍的兩個團正在虎視眈眈,雖然並未越界,但卻直接在距離邊境線不足兩公裡的地方紮營。
“兩個團將近五千之眾了啊。”
“飛機偵察說他們帶了炮隊,目測少說三十門七五野炮。”
“這是擺明了在撐腰,咋整?直接喊話驅逐麼?”
麵對團部軍官們的顧慮,團長很冷靜的令道:“先不來硬的,咱們手頭又沒炮,重武器都還在後頭,真要是擦槍走火大打出手鐵定吃大虧。”
於是明軍便未急於上前驅逐,而是分兵占據了周圍的幾處高地,開始構築野戰工事。
雙方隔著邊境線相對峙,鴨兒嶺和在上邊盤踞的近百俄軍就這麼被夾在了中間。
在接下來等待明軍大部隊增援的幾天裡,雙方不斷派遣小股人員前往交涉,但都無果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