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滅蕃之戰(三)(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8153 字 10個月前

六月十九,蕭琰得知了紮西納的戰況。她升為副營將後,一個極大的好處就是能在職權範圍內獲得更多的軍事信息。根據中軍大帳通傳下來的軍報:

東路軍占領紮西納,殲吐蕃軍十八萬,俘虜兵員及部族三十九萬餘。

這樣輝煌的戰果當然不是一戰取得,而是整個紮西納戰役的成果。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不動如山。”蕭琰聽完軍報默默想著兵法中的“風火山林”這句,心中對晉陽公主生出幾分佩服,她佩服的並不是晉陽公主的戰術,而是從這個戰術中看出這位公主的行事風格——能疾進如風,也能徐如林,不動如山,簡單的講,就是“穩得住”。

人們說起年輕人,常說的一句就是“銳進”;當人年紀大了,做事老成了,人們就會說“穩重”。之前晉陽公主率軍躍進千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下吐蕃數地,直入腹地,讓人讚一聲“疾如風,勢如雷霆”,果然“年輕銳進”,這樣的戰果放在這位“以戰淬道,越殺越強”的公主身上似乎不會令人太驚訝,也讓那些質疑她統兵能力的人默默咽下一口血;但是,這也讓另外一些人擔憂這位公主太過銳進了,因急進而敗。但紮西納一戰,讓這些暗中擔憂的人都鬆了口氣,這位公主並不止是“銳進”,而且也很“穩重”啊——銳進者可以成事,而穩重者才能讓人信賴。

晉陽公主在紮西納的戰術采用了“攻城打援”。

當唐軍開進紮西納時,那裡已經聚集了吐蕃十六萬大軍,加上隨軍的部族後勤,統共不下三十萬人。一個萬戶城當然容不下這麼多人,而且吐蕃軍隊都是騎兵,拿來作步兵守城是“大材小用”了,所以吐蕃三位統帥都沒有想過據城而守,而是倚城為戰,將城堡作為吐蕃軍的後路和給養地,戰鬥是在城外進行。

紮西納的土城建在高崗上,這片高崗東西狹長,南北窄陡。論索朗和尚仁嘉措都認為這種地形有利:南北利守城,東西利於騎兵倚城衝鋒,吐蕃軍從上往下衝鋒當然占優勢,而唐軍從長坡下往上攻就居於劣勢。因此在帥帳軍議時,這兩位統帥商議後便確定了南北守城、東西野戰的戰術,至於另一位統帥,紮西納萬戶的意見?

這位萬戶很自覺的充當了軍議時的點頭將軍,論家族和官職他都比不過這兩位,爭什麼指揮呀,那不是腦袋被馬蹄子蹶了麼?昆西萬戶認為自己沒那麼蠢,當然這位萬戶長絕對不會認為那兩位說他“健壯得跟犛牛一樣”不是讚他的身體雄健,而是說他的腦子。換了晉陽公主了,肯定會以薄涼的聲音說:“吐蕃人有幾個腦子不粗壯的?智將無覓處,論東陵處,赤德鬆讚,亦已歸西了啊。”

——論東陵是誰?這就是那位一百多年前讓大唐名將薛守禮兵敗大非川的吐蕃統帥,當時的吐蕃大相;已經歸西的赤德鬆讚嘛,即吐蕃上上任讚普,也就是長樂嘉慶公主出嫁吐蕃的丈夫,這位讚普政治上有權謀,軍事上有謀略,西征勃律,南征天竺,可謂戰無不勝,在求娶大唐公主前,與唐軍在劍南道、西寧道乾了幾仗,成功阻止了唐軍的“征蕃之略”,論智謀兵略,還在論東陵之上。

不過嘛,如今情勢不比以前,“即使論東陵複生,赤德鬆讚再世,也挽救不了紮西納的敗局”——這句話是晉陽公主下令攻打紮西納前,帥帳軍議時說的。

她說話的神態漫不經心,說話的語調也是帶著一種漫不經心的薄淡,仿佛不是要帶著十幾萬大軍去打仗,而是去郊遊般的隨意。

但是軍帳裡的將軍們一個個都坐得筆直,沒有人因為她的漫不經心而變得散漫。要知道,這位公主之前就是以這種漫不經心的語調下達了疾如風的戰術,帶著大軍千裡奔襲,動如雷霆,如水銀泄地般打到了這裡,誰還會以為她“漫不經心”呢?

將軍們嚴肅著臉,認真聽著晉陽公主的解說。

李毓禎斜抬了下眉毛,看了眼她的中兵參軍李況。

中兵參軍是軍中參謀,在大唐軍隊中,屬於參謀之首,其下還有諮議參軍。李況今年二十九歲,也是天策書院出來的卿士,當然他的“武卿士”是兵謀而非武道,在西寧軍做了兩年兵曹參軍,在劍南軍做了兩年兵曹參軍,又調雲滇道做了兩年兵曹參軍,之後調左神策軍任諮議參軍,李毓禎一到左神策軍,便點了他做自己的中兵參軍。

這位宗室出身的年輕人也如晉陽公主般帶著兩分散漫,即使在軍中也是一身寬袍大袖,搖著一把令人眼抽的大蒲扇,接過晉陽公主的話頭道:“當年國朝用兵吐蕃,大非川之戰為有史以來的大敗,但細究起來,平陽郡公薛帥不是敗在‘戰’上,也非敗在兵略上,而是敗在高原症上,敗在副將郭封帶著輜重擅自出戰上。所謂的‘吐蕃第一名將’論東陵,是以二十萬大軍的優勢兵力,因我軍的這兩個失利因素,才打敗了平陽郡公的五萬軍隊。真要論兵謀,嗬嗬,論東陵能與打下高勾麗、開辟安東都護府的平陽郡公相比?”

帳內的將軍們都微微點頭。

李況蒲扇搖著,“再說赤德鬆讚,這位吐蕃讚普的確很強,但真正令人忌憚的,並不是他的兵略——我大唐名將濟濟,豈有不及他的?令人忌憚的是他在吐蕃的威望,能讓上下齊心,共抗大唐。兵者,首講人和,這位讚普首先就占了這一條。而我軍最大的不利仍然在高原症候上,當時攻蕃的幾戰,都是因為神策、龍武、虎賁三軍的高原症候太嚴重,喪失了過半的戰鬥力,而西寧、劍南二軍兵力不足,麵臨吐蕃人聚集的二三十萬軍隊守著關隘,我軍無法突破這是應有之義,並不說明吐蕃軍隊很強——吐蕃人作戰確實英勇,還夠蠻橫的,但論軍隊戰鬥力,還是我大唐軍隊占優。

“再講其三,赤德鬆讚的時候,缽教和吐蕃佛教雖然有爭鬥,但在這位讚普統禦下,還是能夠一致對外,他們的僧兵對我軍也是個威脅,最主要的是這些僧人很瘋狂,打不贏了就自爆,哎呀呀,真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咱們大唐衣錦著繡,沒必要跟這田舍漢撕扯,代價太大,勝了也不算勝。”所以大唐不是拿不下吐蕃,而是打下的代價如果太大,以吐蕃這塊苦寒之地來講,不值得。

李況沒搖蒲扇的手一一伸出指頭,“歸總而論,吐蕃人以前能夠阻擋我軍,主要是靠三點:一,氣候,二,人和,三,地利。但如今情況不同了:

“赤德鬆讚薨後,吐蕃經曆了內訌之變,先是格桑達瑪和丹增多吉爭奪讚普之位,權貴大臣和軍隊都分裂為兩派;之後丹增多吉被刺殺,丹巴俄鬆兩個王子爭位,權貴大臣又一次分裂;再至格桑達瑪南下,兩軍交戰,死傷近十萬人,這對吐蕃兵力是一大削弱。更糟糕的是,缽教和佛教徹底鬨翻,不可能再聯手對外,在之前的爭鬥中,雙方的高手已經死傷不少,足以傷筋動骨了,從高端戰力來看,對我軍入蕃已經造不成太大的威脅。麵臨這種景況,即使赤德鬆讚複生,也是徒喚奈何了。”

但如果是赤德鬆讚,這個時候絕對不會愚蠢的向紮西納派出援軍,而是會收攏兵力,趁唐軍還未打到邏些,遷都至象雄,依靠西部地域的廣袤和地利,與唐軍形成東西對峙,休養生息後未必不能收複東土——以吐蕃這種氣候,大唐終究不能駐軍太多。這些是李況沒有說出的話,也是晉陽公主定下“攻城打援”戰術的主要原因,其目的就是要殲滅吐蕃的有生力量。

在攻打紮西納時,李毓禎以西寧軍攻城,以神策軍、龍武軍野戰,在居於斜坡的不利地勢下,吐蕃人見識到了什麼是“大唐精銳”。

神策、龍武、虎賁、羽林四號八軍能被稱為大唐軍隊的精銳,絕不是僥幸,他們是以一擋十、以十克百、以百敵千、以千克萬的龍虎獅豹軍,如龍矯然,是說他們的陣形變化靈活又矯捷,如虎威猛,是說他們的氣勢如虎,如獅慓悍,是說他們搏殺的力量和技巧,如豹淩厲,是說他們的衝鋒速度和敏捷……隻要克服了高原症,這八軍中的任何一軍,都要讓吐蕃人傾十萬之兵而敵。而今這八軍集合了三軍在紮西納,吐蕃的十六萬大軍即使占據地利,也無法抵擋。

論索朗和尚仁嘉措越打越冒汗,求援的使者已經派出了兩撥。

晉陽公主把持著紮西納戰役的節奏,唐軍的攻勢緊迫,卻又沒到逼死人的地步,讓吐蕃人覺得形勢危急,又讓他們覺得隻要兵力夠就能翻盤。這種認知傳達到邏些,緊急征調的援軍一撥撥的過來,因為是從各地的千戶、萬戶府征軍,到達紮西納的時間當然不一樣,而這更方便了唐軍的“打援”,一支支援軍進入了紮西納這個“不歸之地”,再也回不到他們的領地去。

六月十一,唐軍攻占紮西納。

從攻打紮西納之初,到攻下紮西納,唐軍“攻城打援”前後用了二十四天,與唐軍之前的疾進如風相比,攻下紮西納的速度稱得上龜速了。

但在這個龜速戰術中,唐軍取得的戰果是:殲滅紮西納軍隊十萬四千,俘虜五萬,俘虜非戰力的部族十六萬;共殲滅四支援軍計七萬五千,俘虜七萬,俘虜隨軍部族十一萬。

也就是說,吐蕃人在紮西納一戰中,共損失了二十萬軍隊。

這對吐蕃的兵力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此時邏些王廷已經無兵可調,德慶駐紮了三萬軍隊,要抵擋南下的河西軍,不能調;藏布江以南的領主軍隊,已經征調五萬去阻擊劍南軍,沒法回調;象雄隻有三個萬戶府、五個千戶府,各地領主的軍隊加起來不到五萬,似乎是杯水車薪,最主要的是隔得太遠,調兵來不及。如此,除了邏些的五萬守城軍外,竟是無兵可調了。此時,隻能下全民召兵令了,隻要能上馬的男丁都是兵,又東拚西湊征調起了二十萬軍隊。但這二十萬軍隊連同邏些的五萬守城軍都沒有被調出去,因為紮西納與邏些之間的林孜隻是一個千戶府,而且不具地利,王廷商議後決定集中所有兵力,將唐軍敗於邏些城下。

由此,東路唐軍攻打林孜幾乎就沒有阻力了——不到一萬的林孜軍麵臨十幾萬唐軍,即使還有著作戰的勇氣,但在絕對的劣勢下,隻有勇氣是沒法挽救敗局的。

當晉陽公主這路唐軍攻下紮西納時,河西軍也已經突破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南山口,攻下當雄軍鎮,跟著南下攻占紮瑪牧區;當東路唐軍打下林孜西進邏些時,河西軍也打下了德慶,向邏些進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