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章 天策書院(二)(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7290 字 10個月前

</br>

&nbsp&nbsp&nbsp&nbsp165,待修改

&nbsp&nbsp&nbsp&nbsp一路策馬沿著林間小徑或夾蔭徑道前行,偶爾繞湖池或院舍轉折,但大方向都是往北,一直行到攏翠山下,馳馬從穀峪過山,出了穀口,山北更是豁然而闊:澄廓的天如碧海,廣袤無垠的碧穹下,綠地坡崗丘山石林起伏相間,連綿一直接到天際;往東北方向遠眺數百裡外,便見大河白水滔滔,那裡已經到了黃河的支流洛河!

&nbsp&nbsp&nbsp&nbsp“這裡,就是天院。”

&nbsp&nbsp&nbsp&nbsp李毓禎騎馬立在攏翠山北麵的坡崗上,馬鞭遙指前方這片遼闊土地,眉揚間,神姿也如這天穹大地邈然遼廓。

&nbsp&nbsp&nbsp&nbsp蕭琰不由轉目看她一會,才又看向前方,心裡感歎道:這裡,就是天院!

&nbsp&nbsp&nbsp&nbsp天策書院分三院,“天、地、人”,其中天院是武道學府,地院是易道學府,人院則是教授將道和經道的學府。而天院的占地是內學三院中最大的,因為武道學子的破壞力太大,練武場所不闊,可能將整座書院拆了都有可能。

&nbsp&nbsp&nbsp&nbsp李毓禎一邊策馬下了山岡,一邊隨口聊道:“現在的天院比以前大得多,從明宗時候開始擴建,到高宗、世宗,經三代累建,才有了今日天下第一學府的規模。”

&nbsp&nbsp&nbsp&nbsp巧合的是,這三代都是女帝。

&nbsp&nbsp&nbsp&nbsp太宗初立時,天策書院還隻是“天策武學”,培養皇族武道和將道人才,至明宗登基,開始擴建學府,才增設了文科部,但那時還沒有正式分院,直到高宗親政,才分出“天、地、人”三院,而“天策武學”也正式更名為“天策書院”,成為天下第一學府。而至世宗朝,天策書院就不僅僅是學府,更是令世家側目的“武道第四宗”,和三清宮、劍閣、梵音寺並立於世。

&nbsp&nbsp&nbsp&nbsp在晉室東渡以前,天下武道僅兩宗——道門三清宮、墨門劍閣,都是千年巨擘;至北魏初年佛門傳入中原,繼而梵音寺創派統一佛門各宗,成了武道第三宗也用去了兩百年。而天策書院從立學至武道崛起,成為中原武道第四宗,隻用了短短一百多年時間,這是很不容易的——而最重要的原因必定是來自於皇帝的鼎力支持和資源財力的不斷投入。

&nbsp&nbsp&nbsp&nbsp蕭琰心裡想道:三位女帝和天策書院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明宗為何能以仁宗皇後、太宗外侄女的身份繼承皇位?除了太宗遺詔外,天策書院的支持也是極重要的原因。而高宗能坐穩帝位,覆滅太原王氏的謀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得到了天策書院的支持。有共同的利益,才有堅定的結盟。

&nbsp&nbsp&nbsp&nbsp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明宗和高宗始終掌握著軍權。

&nbsp&nbsp&nbsp&nbsp無論太原王氏如何權傾朝野,掌持大半朝政和文官,但皇帝隻要掌持軍權,朝廷就翻不了天——大唐立國時就立下規矩:宰相出自世家;世家不得染指軍權。而太原王氏要謀李唐江山,就必須將手伸向軍權——但最終失敗。因為當時掌控十六衛的大將軍,一半是李姓宗室,一半是皇室傾力提拔的寒門將領,而這兩者都不可能被王氏收買,因為王氏給不出更大的利益。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明宗和高宗的能力,讓這些大將軍信服;否則,他們雖然不會支持王氏,但很可能去支持仁宗的皇子奪位,美其名曰“歸位正朔”。

&nbsp&nbsp&nbsp&nbsp比起讀史時,蕭琰此時想得更深入,正因為天策宗師和軍隊都是最崇尚武力的群體,他們沒有世家和文人那麼多條條框框,隻有實力的衡量:當女人是弱者時,他們比起文人更輕視女人;但當這個女人是強者,他們也能很快轉變,順理成章的支持她的統治。

&nbsp&nbsp&nbsp&nbsp她不由想起母親在她小時候說的一句話:“武道,能強人,亦能強世道。”

&nbsp&nbsp&nbsp&nbsp蕭琰此時才明白何謂“強世道”。

&nbsp&nbsp&nbsp&nbsp但是,她不知道,她此時的明白也隻是母親說的一方麵——強陰陽世道,而另一方麵,卻是要到很久以後,她才能明白。

&nbsp&nbsp&nbsp&nbsp蕭琰騎馬前行,目光注視著天院的中心。事實上,還沒進入天策書院,讓人一眼望見的,就是這座擎天山峰。

&nbsp&nbsp&nbsp&nbsp它叫“天柱”,高達千丈,直入雲天。

&nbsp&nbsp&nbsp&nbsp而這座半邊是直立峭壁的山峰並非自然生成,而是高宗時代的皇族第一高手,迄今無人超越的楚國長公主李見素劍劈而立。

&nbsp&nbsp&nbsp&nbsp據說當年高宗薨逝,李見素悲痛過度,一劍劈斷終南山千壑岩,慕容絕閉關的千丈崖便是因為這一劍劈斷,深斷成崖,而劈下的一半山岩便被李見素移到了天策書院,激勵後輩,武道達雲天。

&nbsp&nbsp&nbsp&nbsp這道天柱,矗立在大唐武者的心中,它昭示了武道的偉力。

&nbsp&nbsp&nbsp&nbsp以先天宗師一人之力,便可移山,或許隻要他們想,就能填江填河,這是何等強大的武力?人的肉.體能擁有這樣強大的力量?!

&nbsp&nbsp&nbsp&nbsp凡是看見它的武者,莫不心中澎湃,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有這樣的力量。天策書院越來越強,皇族宗室子弟對武道的崇敬和狂熱,一代一代湧現傑出子弟,可以說與李見素這一劍分不開。

&nbsp&nbsp&nbsp&nbsp但是,在世家眼中,這一道天柱,是李見素決心踏上天儘之途時,為了昭示皇族武力,震懾世家而立的擎天柱——想挑戰皇室,當你們擁有這樣的武力時,才有資格。

&nbsp&nbsp&nbsp&nbsp蕭琰沒有行到天柱之下,因為李毓禎帶她去的地方是申王的住地,位於天柱東南百裡之外的竹海中。安葉禧沒有跟隨,被尉遲亭帶著去了攏翠山北麵的教舍,替蕭琰辦理入學手續,並領取學冊、學服、學院通行令牌、學舍號牌鑰匙等,這是他們隨從要做的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