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琰先回了公主府,見了親娘,被李翊浵摟著心肝寶貝的叫了一陣——蕭琰對此已經很有抵抗力了,而且還能臉不紅的叫出“親愛的阿娘”,樂得李翊浵摟著她又一陣猛親,直個咯笑說“親愛的寶貝你去趟烏古斯果然是極好的”,蕭琰嗬嗬,心道也就對阿娘能叫出了,若是對著母親墨尊和安平母親叫出“親愛的阿母”?……想想都覺得自己要被雷劈了然後再把她們雷翻了。
和阿娘在府中親熱的敘話一日,次日清晨蕭琰便去東宮。
她掐的時間點剛好,李毓禎前腳才去了大明宮,向帝後請安,跟著是陪父親用早點然後早朝,最早回東宮也是朝散以後了,蕭琰就是要避開她,因為向閣主大師伯彙報時有些事不能對李毓禎說,就比如,她助慕容絕磨道入情的事——雖然她不覺得有對不起李毓禎的地方,但不刺激她是最好。
蕭琰去宜秋宮見了閣主,說了烏古斯的大小事,重點是與神廟相關的事。
說到她醒來見到少神司的驚悚,然後被逼簽下一百九十億零十萬金的賬單時,閣主端著茶少見得樂仰了——即使這般還是讓人覺得端雅到骨子裡——笑罷悠悠說道:“少神司是個妙人。”
蕭琰哼哼的表示:一點都不妙。
眼珠一轉,又笑嘻嘻的打聽,“大師伯,少神司跟我師尊有仇啊?”
“沒仇。”閣主微笑說道,“就是有些,白蘿卜看紅蘿卜。”
蕭琰一愣:啥意思?
閣主一聳肩,優雅的表示,“沒意思。”
蕭琰呆呆的看著大師伯,花師叔做出這種歐羅頓式的聳肩動作會讓人覺得瀟灑極了,而大師伯做出這種灑脫動作卻還是讓人覺得好生端雅,讓人不由想到大師伯的出身肯定是教育端靜雅致的士族之家——莫非是沒落之前的東海徐氏?
她隻是一個閃念就回神,心想白蘿卜看紅蘿卜?……這除了顏色不同有啥意思?……啊,對了!
蕭琰忽地明白了,然後“噗”的一笑,這就是蘿卜看蘿卜,沒意思啊。
她笑得哈哈的捂著肚子,心想大師伯說話有時真的很揶揄人,若是母親和少神司聽到這句話,肯定無言以對啊。
“哈哈,我想起高宗陛下說的,太相似的人不是惺惺相惜,引以為知己,就是看對方像照鏡子,無趣得很。……哈哈,難怪少神司說起師尊就不對眼的樣子。”
閣主悠然微笑,“所以,你得慶幸,你不像你師尊。否則,可不隻是一百九十億了……”閣主表示“你能完整下山就是幸運了”。
蕭琰:……這麼危險您好歹提醒一下呀。
轉眼又有些疑惑,“母親為什麼不教得我像她?”總不可能是為了不讓少神司覺得無趣吧?
長輩不都喜歡照著自己喜歡的模板教育小輩嗎?母親這麼強,難道不願意自己像她?
閣主向她眨了下眼,“你的性情,有些像高宗。”
蕭琰“噢——”一聲拖長音調,然後也眨了下眼,一臉恍然大悟又嘿嘿的表情。
看來母親真的很喜歡高宗reads;。
所以照著高宗的性情教育自己。
她摸了下臉,老實說:“我比高宗陛下差遠了。”
如果高宗陛下遇上她那種情況,肯定說得少神司目怔口呆,無言以對,哪還會簽賬單呀。
這位陛下當年可是有名的群嘲無敵手。
蕭琰覺得,和陛下相比,她的言語功夫差遠了。
閣主嗬嗬笑,“有一點你和高宗一樣,願意吃虧。”
“啊?”蕭琰愣了一下,然後想起,對呀高宗是這樣的人,《實錄》裡就記載了這位陛下教育當時還是太子時的世宗說:“皇帝要肯吃虧,會吃虧,天下萬民就有福了。不要與民爭利,你看天空可與大地相較尺長?唯天寬廣,不計較。唯天浩瀚,不計較。何以寬廣?心中坦然,便寬廣。何以浩瀚?心中達觀,便浩瀚。”
母親也是這樣教育她,當然不是以天下為任,而是一種坦然、一種達觀,才能平靜的麵對人生一切災難和痛苦,母親說,不用去計較那些小事情,因為相比自己的大道,都是渺小的。
蕭琰說道:“我隻是以自己的道為目的,不損吾道的,吃虧有何妨,而且吃虧是福,積於吾道上——事實上也不吃虧。比不上高宗陛下,吃虧是為天下。”
閣主道:“都一樣。天下是高宗的道,願意吃虧也是為了她的道。——我們修劍道的,除了忍辱劍外,都是要直中進,不能退。這是我們的道。”
蕭琰聽到後麵不由怔怔,然後沉思,又猛地抬頭,一副恍然的樣子,眼睛亮亮的看著閣主,“所以,師尊才不教我劍道?”這是她一直疑惑不解的。
閣主微笑頷首,“千山是殺戮之劍,昭華是霸者之劍,劍已經夠多了,不需要第三柄。天地浩瀚,單一不可能成宇宙,要開啟星路,單一也不行。殺道毀滅,霸道統業,還有其他的星,各有自己的特色,這就需要一顆中和之星主協調。中和者,中正平和。以你這種心性最適合:你修的是刀道,刀道霸氣,性必堅剛——主協調唯堅剛方能持正;而你純正無邪,性情平和,寬量能容耐,可忍事、忍情、忍性,很多彆人看來不可容忍的事你能灑脫不計較,曠達大度——主協調非此不能為也。”
“……”蕭琰怔了一會,喟歎恍然,“原來,如此。”
想起母親教育自己之初就想得這麼深遠,不由敬歎的道:“大師伯你們考慮得真是周全。”這個星辰教育計劃當然不是母親一人擔當,還有申王霍王,還有大師伯,不就承擔了李毓禎和慕容絕的教育嗎?
但是……這個是要先定星,再定人吧?
蕭琰問出盤桓心中已久的疑問:“那是在我們出生之前,大師伯你們就算出我們的星命了嗎?”
這得多大的神通?
閣主搖頭歎息,“哪有這麼容易的事。烏古斯的大知者能夠看到未來的星命之星,但具體到哪一年,哪一個人,卻是看不清的——這得要卜算。神廟大祭司和我們中原的大易師合作,也隻能卜出個大概,要想詳細一點,就得付出卜者的年壽,乃至性命,哪能輕易去做?但天道氣數都有循環,若乾年強,若乾年弱,當宇宙投射到黃道的星運最強時,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氣運最強的時期,多半會有無數英才湧出,被稱為大出之時——按我們的計算,每隔二百或三百年會出現一次。
“所以,對於星命之人,我們是三百年大卜一次,一百年小卜一次,這樣卜者也能承受。每次大卜,大祭司與我們中原選出的大易師合作,都會大折壽,少則折壽百年,多則二百年;小卜是由我們中原的大易師進行,至低也會折壽五十年。”
蕭琰想起滿臉溝壑的大祭司,胸口忽然有種酸脹的感覺,沉默了一會,說道:“所以,這種星卜持續了很多年?”天儘之途走了這麼多年,不會隻有他們這個時代才出現星命之人reads;。
“兩千年前就開始了。”閣主柔雅的聲音裡透著一種歲月的蒼茫,“那時,劍閣和道門都還沒有成立,中原這邊是風巫在做此事,北地則是黎巫,也即現在的薩滿神教。”
“……巫?”蕭琰聽出端的。
“巫”在中原很神秘,也很厚重,有大易家說巫是諸道之源,文明的源頭,但有很多史家批駁這個說法,說巫道隻是諸道的一個分支,文明的一個支流。蕭琰覺得這裡麵一定包含了很有意思的內容,不過那時還小,母親說她不應分心,蕭琰就沒有在這上麵多費心思去讀書探查。如今聽閣主說起,自是興致大起。
閣主說道:“對,巫。”
她的聲音端重,竟隱隱透著一種仿佛來自遠古的厚重,“巫是上古的掌道及傳道者,我們的武道、術道、法道、易道、醫道……都是巫的分支。巫的詞義,在上古,就是知識。通古斯語的薩滿,就是‘知者’——來源於巫的稱呼——掌管知識,通曉知識的智慧者。”
蕭琰明白了,原來烏古斯的薩滿神教就是來源於巫。
閣主說道:“我們中原的巫被稱為風巫,因為源自伏羲女媧的風部,是風姓巫者。北地的巫是黎巫,源自上古南方的九黎部——當年黃帝斬九黎之首蚩尤,九黎部的一部分北遷,即後來的通古斯族。再後來,通古斯巫分裂為體巫與術巫,如今烏古斯汗國的薩滿國教是術巫派,燕周王朝的薩滿國教是體巫派——這兩派為了爭薩滿巫正統,倒是鬥得最厲害的。還有一部分黎巫流散到了東邊、南邊諸國,像天竺、暹羅、扶桑這些,都有黎巫的傳承。……”
蕭琰聽得津津有味,“那西巫、東巫呢?”
閣主道:“我們稱為巫,西邊稱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