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八章 情義至深可感人(1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6280 字 10個月前

兩三天後,河西軍中又有了新的傳言。

說是傳言也不對,因為不是無根無據的,也不是輾轉聽聞的流言,而是實實在在的由監軍體係傳下來的reads;。大唐每個軍都設有監軍體係,不屬軍主,而是直屬朝廷衛尉寺,軍有軍監,營有營監,團有團監,旅有旅監,隊有隊監,統稱司憲監,既是主持軍法的軍法官,也是統一軍中思想的宣教官,軍中官兵的文化、思想、信仰等教育都是由司憲監負責——由司憲監傳下來的,當然不是流言,而是上麵要宣達的事實了。

由於司憲監的威信,確切的說,是各級官兵對於左手持大棒鐵麵無情、右手持書本喋喋不休人人提起就鬼哭狼嚎的司憲監的畏懼,這個事實以很高的效率,在四五天內就傳遍了河西軍三軍,下達到各個營團,又兩天,從營團下達到旅隊,直至各個火的小卒,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司憲監的效率令人咋舌。

蕭琰決心做這件事情就要做好,她認真思考過,為什麼她和慕容絕的“緋聞”會傳得這麼快這麼廣,唐軍加烏古斯軍,兩國前線四五十萬軍隊幾乎人人皆知,還傳出這麼多的花樣版本,就在於傳言像雪球,可以越滾越大,越滾越圓,根本原因在於這種緋聞傳言戳中了官兵們的興奮點,被他們的興奮情緒自發關注,從而散發。

要湮滅這樣的緋聞,單靠辟謠或者軍中命令都是不行的。

所以,蕭琰雙管齊下。

第一,要借助司憲監這個軍中的威嚴體係;第二,還要讓這個事實戳中官兵的興奮點,取代而不是壓下緋聞:壓下的不能長久,總會在心中翻起來,而取代是以新的話題代替,並且是永久的代替——她要讓軍中一說起她和慕容絕,想到的就是“生死同袍”的情義和“道之所在,雖死亦趨”的壯烈,而不是情情愛愛這種小道。

軍中畢竟是鐵血的存在,小道不能阻擋大道,大道卻可以湮滅小道。

蕭琰就是要從大道著手。

但一件事能不能做好,還取決於它的細節。

蕭琰有了大致的想法和方向,並沒有急著去找父兄施行,而是去請教顧邃顧長史的意見。

顧長史是都督府的長史,隨軍都參謀司的都參謀,父親倚重的兩位首席幕僚之一,和任洵一起,是父親的左右謀士長,對人心的把握到了令人驚歎甚至畏懼的地步,蕭琰正是要請教顧長史如何把握官兵的心理——什麼才是最能打動官兵的,而且銘刻永久不會忘懷?

“當然是勝利,軍功。”

軍中將士最渴望的是建功立業。

“除此之外呢?”

顧邃細長的眼睛裡閃著精光,仿似箭芒,“軍隊,是鐵血。”

鐵血,鐵與血。

剛強和熱血。

蕭琰領會了,就是要讓人熱血燃燒、激情四溢!

緋聞八卦能讓人們興奮一陣,卻不能揚起軍人的激情。

而什麼能讓軍人熱血燃燒呢?

蕭琰心中的想法越來越明晰。

但有了好的想法,周詳的細節,還要有好的執行。

蕭琰又去請教河西軍的都軍監孟南杞,這位司憲監的頭子。

孟南杞聽完她的方案,說:“好!”能激昂軍中士氣的,他當然支持。

至於怎麼宣傳,那就是司憲監拿手的了reads;。

軍中每一位司憲監,都是合格的宣導士,能將平凡的道理都說得激情四溢,更彆說本身就包含著鐵與血、激蕩人心的內容了,不把軍兵們講得心胸澎湃、熱血燃燒他們就不是合格的宣教官了。

河西軍中宣傳得轟轟烈烈的,隱藏在暗中的靖安司校尉冷靜的觀察著,默默的寫著報告。

都軍監孟南杞也寫了一份卷宗,上報給司憲監體係內的上一級——中路軍的都軍監袁利貞。袁利貞哈哈說:“妙矣!”便與兵馬都總管也即軍中習稱的都元帥英國公李崇義一商量,得,三軍廣宣吧,對激昂士氣是好事,對唐烏兩軍友情也是好事,況這麼好的事英國公要是不推行,梁國公肯定得借機跟他鬨,那盆狗血的事還沒了呢,李崇義才不會這麼傻,大手一揮,說:“宣!”於是,旬日間,中路軍和北路軍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宣傳。

李崇義好事做到底,令帳下書記官就此事寫了一份詳細卷宗,友情傳給烏古斯三軍都元帥——賀六渾氏家主賀六渾金城。

賀六渾金城看完後禁不住一拍大腿,“著啊!”這法子好!唐人這腦袋就是好用,嘖嘖,看看說得多好。

從情愛上升到情義,從情人上升到同袍,從緋聞糾葛上升到同袍情義,“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殺敵同目標,與你共前進,為了勝利的目標,為了建功立業的大道,雖刀兵亦勇往直前,為了我們同袍的情義,雖生死亦不棄!你的後背交給我!你的側翼交給我!我的前方交給你!這就是同袍,這就是戰友,這就是情義!不離不棄,共奏凱旋,他日軍功冊上唱名,功勞有你的一筆,勳章上的赤色,是你我的鮮血共同澆灌!

緋聞能戳中人的興奮點,這是一般大眾的興奮點,但對軍人來說,最讓人激蕩的還是戰爭的勝利和軍功,這些讓軍人熱血沸騰的東西;還有戰場上生死同袍的情義,讓人心中永久銘刻,是戰場上最重要的存在,沒有人能夠單獨殺敵,沒有人能夠在沒有同袍支持的戰場上單獨存活,所以軍中的同袍情義,曆來是超越同窗、同年、同鄉這三大情誼的最堅固情誼,情比金堅,在大唐和烏古斯,說的就是同袍情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