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二章 實力讓人明智(2 / 2)

蘭陵風流 君朝西 4804 字 10個月前

直到大唐積蓄百年的力量、厚積薄發到了可以“發”的時候,大唐與烏古斯汗國結盟,發起籌謀已久的世界戰爭,李毓禎才確定了向非加落下一枚棋子——可以實現高宗皇帝定下的“辟土非加”的計劃了,於是鄧王接下李毓禎的任命後,就會同已經在行動的靖安司、文明司、宗教司,對三個黑人酋長國實行了和平策動reads;。

王室和上層權貴願意成為大唐的藩屬國,但不會樂意歸並大唐,就算成為總督府的高級長官能與統治一國的權利相比嗎?何況他們上麵必定還有大唐本土官員壓著,就如唐人的俗話——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但事實上來自王室的反抗並不大,因為王室之上還有“雲端”——巫祭庭,這才是非加黑人王國的精神統治者,而非加西部和南部諸國能抵抗大食侵略兩百年,就是因為巫祭庭的存在。雖然巫祭庭的先天大巫難以和大食的先天數量相比,但是一旦先天開戰,就意味著戰爭上到“雲端”,大唐三大宗門的先天就不會坐視,萬裡海域能夠阻隔大唐的軍隊卻無法阻隔先天的到來。

李毓禎說道:“兩百年前,巫祭庭就已同意加入天啟計劃。高武先祖薨逝後,楚國長公主又去過一次巫祭庭。”這些都記載在高宗帝劄中,包括李見素在高宗薨逝後再去巫祭庭都是高宗的安排。

鄧王聽了後竟然奇異的沒有感到驚詫,反而有種“原來如此”的想法:以高武陛下之智,如果籌劃天啟,怎會漏了巫祭庭?畢竟那是西巫的傳承,是南大西洲的“雲端”。

當年巫祭庭與高宗皇帝達成協議,南部黑人族群歸並大唐就已經成了既定的命運,但前提是——大唐的軍隊能夠渡海踏上非加的土地;非加種族加入大唐能讓巫祭庭放心:前者是看大唐的實力;後者則是看大唐如何對待非加種族。而大唐以渡海的實力和百年時間的文明推進給出了令巫祭庭滿意的答複。

大唐以文明柔化的方式在南北大東洲和南大西洲徐緩拓疆,固然有收服當地族群、長期發展的考慮,但和瑪雅、巫祭庭這兩個“雲端”的存在不能不說是有極大關係的,否則,“文明推進”的步伐快一點、粗暴一點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高宗說:“實力才能獲得文明。”

同樣,實力才能讓握權的人明智。

桑達王和科伊桑王是明智的,早早就看清了形勢並接受了命運,在大唐和巫祭庭的實力麵前不明智就是死;而不明智的班圖王在祭祀祖靈後就“被祖靈召喚去了”,新王繼位,就與桑達王、科伊桑王達成了一致——明年正旦赴長安朝賀時,三國一起遞交國書請求歸並大唐。至於三國內的反對聲音,便是隨著一些大家族和上層權貴的消失而湮滅了。

這就是水到渠成,百年架成的渠貫通後就無可阻擋。

鄧王帶著一眾文武官員策馬行在昭平山上,山峰頂部一平如案,黑人管這山叫平頂山,開夏府建立時,已經退了桑達王位封爵開國縣伯的桑達酋長巴卡曼建議說這山可以改名叫“昭平山”,一是紀念昭宗皇帝,二是光明、太平的意思,眾官紛紛說好,另兩位開國縣伯——前科伊桑王和前班圖王心裡暗唾巴卡曼:什麼紀念昭宗,這分明是拍監國太子的馬屁,呸!兩人心裡卻暗悔腦子沒巴卡曼轉得快,果然桑達人就是狡猾。

鄧王卻覺得昭平山這名改得好,平不僅是太平,還有征遠平定的意思。

他頜下的胡須在風中拂動,目光遙望百裡外的莽莽森林和更遠不可見的高原、沙漠,有種豪情萬丈的感覺,儘管他早已過了熱血豪情的年歲,但此時此刻,卻想橫刀賦詩一首,道出滄海風流,英雄本色。

他才五十三歲,壯心不已,豈能言老?

這裡會是他再創功勳輝煌的地方!

宣城公主李英蓁穿著白色滾金邊的武士袍,駐馬在父親身邊,極為英姿颯爽,看著遠處的森林,心裡也湧生出一種豪情,但那豪情卻與她父親不同。

她的目光,是看向巫祭庭。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