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回 查問(2 / 2)

錦衣長安 沐華五色 5430 字 10個月前

韓長暮也不多做勉強,沉聲發問:“知善師父在薦福寺多少年了。”

知善的眼睛暗了暗,聲音微微有些低沉:“小僧是被遺棄在山門,寺中人抱回來養大的,在寺裡快四十年了。”

韓長暮微微頷首,又問:“那麼十五年前的事情,知善師父可還記得。”

知善愣了一下,十五年前,那不是當今聖人登基為帝的第二年嗎,他偏著頭,聖人登基,百廢待興,事情都亂糟糟的,這位大人問的沒頭沒尾的,他能記得什麼事。

韓長暮知道自己問的籠統,笑了笑:“知善師父,十五年前,薦福寺是不是捐了一批典籍給藏書閣。”

這件事情知善記得清楚,點頭道:“是有這麼回事,當時寺中缺人手,典籍數量又十分巨大,小僧還被調去了藏經閣幫著做些雜活。”

韓長暮大喜,和姚杳對視了一眼,急切的追問道:“當年經手此事的人除了你,其他人可還在寺中。”

知善偏著頭想了半晌,蹙著眉仔細回憶道:“十五年前正兵荒馬亂,寺中的僧人並不多,若非如此,也不會調了小僧過去幫忙,小僧記得藏經閣裡隻有三個僧人,好像都出寺了。”

韓長暮皺了眉頭,不甘心的追問道:“知善師父確定這三人都出寺了嗎?”

知善點點頭:“大人有所不知,那幾年兵荒馬亂,大靖寺院中的僧人也多有離散,許多寺院都斷了傳承,聖人登基後,便下旨從幾大皇家寺院中選了僧人,去重建各地寺院,也就是那個時候,薦福寺的僧人便走了大半。”

韓長暮深深透了口氣,十幾年前,是有這麼回事,他也是記得的,若非如此,他又如何會認得福賢方丈。

福賢方丈適時開口:“世子,這件事是確有其事的,老衲當時也是奉聖命,前往劍南道建元寺,才會與王爺和世子相識。”

韓長暮點了點頭,又問:“那麼,知善師父可知道藏經閣中的那三人,後來都去了哪些寺院嗎?”

知善苦惱的搖頭:“小僧不知,十幾年前,小僧還未執掌寺中俗務,隻是在客堂做雜活的,這些事情小僧並不清楚。”

韓長暮也沒了法子,但想到知善也曾在藏書閣料理過捐書之事,便道:“知善師父,這本書是藏書閣裡的殘卷,說是薦福寺所捐,那一本是當時捐書的名錄,勞煩知善師父看一下,這本殘卷是這名錄中記載的哪一本書。”

姚杳聞言,趕忙將名錄和殘卷一並交給了知善。

知善捧著沉甸甸的兩卷書,就像捧著滾燙的山芋,惹禍上身的他謹慎點頭:“小僧儘力而為。”

那名錄十分重,繞是知善不敢坐,也得坐下慢慢翻看了。

他先看了殘卷,這知善執掌寺中俗務,平日裡格外忙碌,但佛法顯然也沒有荒廢掉,他仔細看完了那本殘卷,臉色已經陰沉的十分厲害了,但他沒有開口說什麼,伸手去翻那本名錄。

那名錄繁多,他又看的仔細,時間便這樣靜靜的流淌了過去。

姚杳抬眼看了看窗外,日光越發明亮,該用午食了,看這個架勢,下午怕是沒什麼時間去安王府了,隻能等明日了。

韓長暮像是知道姚杳在想什麼,低聲道:“不妨事,晚間去安王府也可以的。”

姚杳抿了抿嘴,點點頭。

風過竹林,沙沙聲透窗而入,靜室中有說不出的氣氛,讓人心生安寧。

門外突然傳來叩門聲,福賢方丈說了個進字,便有四個小沙彌提著食盒進來,不聲不響的擱在食案上,行了個禮,便緩緩退了出去。

福賢方丈親自揭開食盒,將齋飯擺在食案上,笑眯眯道:“世子,姚參軍,用飯吧。”

姚杳道了聲謝,幫著擺竹箸。

韓長暮倒是毫不客氣,打趣了姚杳一句:“這薦福寺裡的素齋是一絕,這回你可有福氣了。”

姚杳嘁了一聲:“是啊,卑職是沾了大人的光。”

福賢方丈看著二人鬥嘴,臉上的笑意更深了,突然想起一件事,轉身打開抽屜,拿出一張紙放在手邊,沉聲問道:“世子,王妃的病可有起色了?”

韓長暮的目光一暗,竹箸停在碗口,半晌沒動,哀戚低語:“沒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