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境內,原本是山越首領彭式的天下,但他的兵鋒卻被山陰、餘姚二城所擋。
不同於其他首領,彭式的實力並不在侯景之下。
他之所以尊侯景為王,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以此實現他自己的野心!
廬陵往北乃是豫章、丹陽,再往北才是金陵。
會稽往北乃是吳郡,直到金陵,這一路上幾乎一馬平川。
也就是說,想要攻陷金陵,相比其他兩路,彭式這一路要容易的多。
在山陰城下碰的頭破血流之後,彭式退回後方暫時休整,並與餘姚那一路的山越彙合。
雙方合兵一起,依舊有著多達七萬的兵力。
有江東軍堅守的城池輕易拿不下,而攻城也並非山越人所長。
那麼該如何發揮山越人的優勢呢?
難道回到大山深處?
不不不,那樣一來,又該如何實現彭式他稱王稱霸的野心。
此時,彭式還不知道侯景即將覆滅,但他卻和侯景一樣野心勃勃。
山越人在幾百年前才是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生活在山裡那是沒辦法,而山越人所擅長的並非是在山林間作戰,而是野戰!
不錯,自從在山陰城下碰了一鼻子灰之後,彭式依舊沒有死心。
他甚至以為隻要在野戰中與江東軍一戰,他便能夠取勝。
二月初,聽聞兩萬江東軍南下,彭式並沒有退縮,更沒有主動迎戰。
而是令境內的山越百姓全部後退,退回大山,作出撤退的假象。
結果,由朱桓、董襲率領的大軍果然中計,後麵孫暠、朱然也離開堅城。
雙方彙合,總計有四萬兵力。
(孫靜則在山越人退出山陰後,率領族兵先一步返回了富春老家。)
四萬大軍,合兵一處,尋覓著山越人的蹤跡,並發起追擊,結果屢屢遇襲。
此時的江東軍正是由朱桓擔任主將。
原本董襲就不服朱桓,如今大軍屢屢遇襲,損失頗重,雙方的矛盾便進一步地激化了。
董襲自認為資曆最高。
朱桓則認為他隻是個莽夫。
雙方誰也不服誰。
朱然出來打圓場,卻以年紀最小為由,被二人罵了回去。
這讓朱然鬱悶不已。
反倒是孫暠一言不發,若有所思。
董襲、朱桓爭執不下,又追丟了山越人的蹤跡,大軍便就此駐紮了下來。
眼看著任務將要失敗,就在其他三人懊惱之際,倒是被孫暠想了一個辦法出來:
他們屢屢被山越人埋伏,可見在此地作戰是山越人的詭計,所謂誘敵深入。
而他們停滯不前,山越人必然著急。
既然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所幸假戲真做,讓董襲、朱桓之間矛盾“激化”。
到時候,讓董襲、朱桓中某一人率軍離開,讓山越人覺得有可趁之機,主動來進攻。
等到雙方爆發大戰,離開的那一部再調轉方向,來到山越人的後方進行夾擊!
如此一來,必能一勞永逸,全殲山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