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冬季的延長,以及雪災等自然災害的侵擾,原本人口眾多的中原地區深受其害。
所以曹操在無奈之下,便決定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招募農民進行屯田,然後推廣到治下的各個州郡。
雖然傳統作物在眼下已經無法耕種,但古人常用五穀,有些作物還是能夠種植的,隻是產量無法和水稻、粟米等相提並論,但有總比沒有好。
因此,曹操甫一推廣屯田製度,便立刻在民間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屯田製是漢武帝之後,漢朝曆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士兵和無地農民墾種荒地的製度,分為軍屯、民屯和商屯三種。
軍屯是指設立土地予以不用打仗的軍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產行軍所需的糧食。軍屯以五十人為一營,且佃且守,士卒需繳納分成地租。
軍屯又可以細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現役軍人屯田,這是沿襲漢代的做法,隨宜開墾,且耕且守。
另一種是士家屯田,用於屯田生產的士家包括從征將士的家屬和尚未抽調的後備役兵士。
民屯事務則主要由各郡國典農官主持,大郡國設典農中郎將,小郡設典農校尉。
典農官獨立於郡縣之外,是專為供應軍糧而設的機構。若遇到有重要事項,比如屯田地點的選擇,以及處理農民逃亡等,則由屯田官直接向曹操請示辦理。
此外,曹操領導下的丞相府也對屯田官起到領導作用。
其中,屯田之民還可以享受到免服兵役和徭役的待遇,這些人被稱之為“屯田客”。
商屯則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將多餘的農田,由官府出麵,租賃給商賈進行耕種。以後,商賈隻需支付農田的租金,以及應當繳納的賦稅即可。
而曹操準備向屯田民征收租稅的辦法,就是棗祗倡導的“分田之術”,即官府提供土地,收獲的穀物按比例分成。用官牛者,官六私四;不用官牛者,官私對分。
這樣的剝削辦法達到了積糧供軍的效果,百姓雖然吃虧,但能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環境,他們就已經十分滿足了。
屯田製度的推廣,在河北地界曹操的治下尤其受到歡迎,因此也為魏郡、趙郡(原趙國)、河內、河東等郡吸引來許多流民。
由於河北大戰之後,河北的局勢十分動蕩。農耕設施受到戰爭破壞,更兼壯丁被軍閥強征入伍,農作收成大為減少,糧食供應十分短缺。曹操這一製度的實施,也有效緩解了當時北方糧食需求的壓力。
棗祗首倡屯田製的實施,使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期內得以恢複並穩定了下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也被開墾。秋收過後,政府又開始積存起大量的糧食。
而日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使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