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程普、孫瑜、全柔三將,將會負責江夏的防務,孫瑜繼續率部守衛武昌和赤壁;程普將率部代替甘寧、蘇飛守衛西陵和夏口,並居中指揮,總攬江夏地區全部的防務;全柔則負責率部坐鎮安陸。
在大軍深入荊州腹地之後,將由三將來保證後方的安全,並保障糧道的暢通。
韓當所部是五千“解煩軍”,並由他節製陳武所部五千“廬江上甲”,周泰所部五千“丹陽精兵”,都是精銳部隊,屆時將作為大軍的前軍。
太史慈、吳五、陳六三將,等到時候彙合後,會有一半是老兵,一半是新兵。但太史慈作為軍中第一猛將,如今新兵也被他訓練得很不錯,所以全軍的戰鬥力並不差,將作為大軍的左翼。
孫河、潘璋、沈慶三將,這小半年來相處得十分不錯,又都是勇將,可謂意氣相投。沈慶所部都是昔日吳縣的新軍,在經過了近八個月的訓練後,如今隻差經受戰火的洗禮了。加上孫河、潘璋所部大多是老兵,所以整支軍隊的戰鬥力也很不錯,將作為大軍的右軍。
孫賁、徐盛、陸遜三將所部,幾乎都是新軍,所以隻能作為大軍的後軍。
而我和魯肅二人,屆時將在陳慶、吳才率領的“白袍軍”保護下,作為中軍,進行指揮,並且會和後軍一起行動。
安陸那邊,等待彙合的軍隊有一萬多人,屆時在整編之後,將會有一萬五千人留守,另有六萬五千大軍前往江夏腹地。
從金陵至赤壁一千二百裡路,好在有船隊一路跟隨,保障了後勤運輸。所以七萬餘大軍,在白天行進的速度一點也不比船隊慢。並且在我的要求下,船隊在夜間也會停止行進,以防大軍斷糧,方便隨時補充糧草物資。
一路上,大軍沿著江邊行進,日行七十裡,夜晚也不用搭營,搭起大片大片的帳篷便能過夜。
晚上在休息前,我都會下令,讓孫權指揮船隊上的民夫卸下一部分糧食,然後令將士們埋鍋造飯,製作米餅。燒開水,然後稍微冷卻後灌入水袋,以便白天食用。
在我的影響下,現在揚州境內的百姓,大多已經習慣了喝開水,而軍中更是如此。
為此,在金陵的時候,我還吩咐軍服廠,用皮革趕製了十五萬隻水袋。而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建業境內,百姓們養的豬都被宰殺一空,甚至組織了數次大型狩獵活動,最後才收集到了足夠縫製十五萬隻水袋的皮革!
涼開水加米餅,便是日後行軍途中的軍糧了。而要是在安營紮寨後,軍中將士的三餐還能恢複到——早餐飯團,中餐米餅,晚餐米粥,外加鹹菜、醃菜的標準。
這些夥食雖然和曾經差不多,但不論飯團還是米餅、米粥,相比以前隻有乾飯吃,所以更受將士們歡迎。
原本漢代的習慣,晚上用剩飯剩菜加水做成晚湯,現在百姓也習慣了晚上喝點米粥,雖然稀啦啦的,但就著剩菜一起吃,倒也彆有一番風味。
現在除了吳才麾下的騎兵,以及各將領和親衛之外,全軍都沒有了戰馬,一開始將士們對於吳才的騎兵有些羨慕嫉妒恨。
於是,吳才便在我的授意下,每天率部出去打獵,而以他們的腳力,也不用擔心會掉隊。
千餘騎士騎著戰馬,每天都會滿載而歸,帶回好多獵物,為將士們補充肉食,因此獲得了不少稱讚。
大軍就這樣,繼續向武昌行進著。
注:全柔,東漢靈帝時舉孝廉,擔任尚書郎右丞,董卓之亂時他棄官歸鄉。後孫策入吳,起兵投奔,被任命為丹陽都尉。後隨孫策大軍一起前往江夏,並在安陸擔任守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