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就位於洛水之北,古人有講究,山南水北謂之陽。
石崇的洛水冶煉作坊距離洛陽不遠。
因為冶鐵煉鋼的高爐火力需要借助水力風排鼓吹燒旺加熱,所以冶煉作坊必需修建在水流湍急的河流旁。
石崇的冶煉作坊正是修建在洛水河流最湍急的地方,和福祿堂酒樓一樣,這邊也有專門的負責人打理。
手工業原本主要由官府專營,設置少府及作部。
西晉這時期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品質也更好。
在熱處理技術中發明了油淬,使鑄鐵可鍛化,最後鍛件成為主導地位。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由於馬鈞改良紡織機,使其品種及品質皆提升。
當時製紙業除麻紙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紙”。
紙張已經可作出雪白紙及五色花箋,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簡和絹、錦。
製瓷業在製成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並廣泛在南方地區擴散。
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窯、甌窯、婺州窯及德清窯。
製茶業方麵,由於士人習慣飲茶並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種植區域進展到東南沿海。
造船業歸官府管理,當時大船載重達萬斛以上。
由於江南水路繁多,所以十分興盛。
石崇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冶煉作坊和產業,也還在一直運營作業。
這邊的負責人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冶煉匠,叫華炎。
華炎五十餘歲上下的模樣,看起來比柯君要小上許多歲。
可能是進行高爐冶煉作業,常年被高溫炙烤的緣故,看起來臉色通紅。
過度工作惡劣的環境和勞作,臉上也十分滄桑,皺紋溝壑道道,顯得十分蒼老。
然而身材卻很結實,敞開的懷,顯露出粗壯而結實的胸肌,以及手臂肌肉。
另外還有一個專門負責鐵器鑄鍛的匠人郝磊,看起來也五十歲不到。
比華炎略年輕,身材也更加高大結實,一身的腱子肉。
幸得有石方這個石府大總管帶路,華炎和郝磊都對他很熟悉。
又聽聞石寒現已接管了石崇死後的家業,如今一切都是由石寒當家做主。
這兩人自然也不敢怠慢,趕忙極其熱情地接待。
石寒在二人的帶領下,首先參觀了作坊內最重要的一環——煉鐵的高爐。
首次見到這座龐大的高爐,石寒還是被驚了一大跳。
原來這座煉鐵爐高達2.16米,寬2.19米,長3.14米。
這座煉鐵爐充分體現出了我國古代煉鐵業的高度發展水平。
此外,爐壁也更加厚實,這座煉鐵爐的爐壁厚度已經達到5~6厘米,爐壁內壁上設有用於加熱的風口。
而這樣進行爐壁加厚有利於減少鐵液與空氣接觸的麵積,使爐溫迅速上升,從而提高煉鐵效率。
“沒想到啊,高爐工藝和煉鐵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此等地步和水平,我還是小覷了古人的智慧啊,”石寒內心默默感慨道。
古代煉鐵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冶金技術的進步。
像石崇建立的這種冶煉作坊,最初的目的也還是為了煉金和煉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