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遜騎馬放轡緩行,邊趕路,邊向身邊並行的王載和石寒傾訴著。
說到後來,他的聲音愈發尖細,問道:“那群賊匪不會那麼死板,不會不肯與我們行個方便通融吧?”
“我想不會。”
石寒不假思索地立即接話道:“誰都心裡會算一筆賬,這饑荒之年,糧食賊貴,有錢都不一定能夠購買到糧食,以糧換錢,這是誰都樂意的……”
石寒的話自然不無道理,不說現在這種饑荒年景。
便是一般時期,自從漢末以來,錢幣的價值就一直沒有恢複。
可以說民間百姓對金錢的接受程度不高,換句話說就是貨幣的信用程度很低。
一個國家的貨幣必須和實物掛鉤,雙方對等,擁有穩定的信用價值體係,不然就會出現大問題。
從三國到西晉,當年軍閥割據,各支軍閥都肆意鑄造,獨立發行錢幣,導致錢幣粗造濫製,泛濫成災。
這種現象就如我們現如今的通貨膨脹,國家和政府印發了太多的貨幣,錢越來越不值錢。
三國時期的鑄錢濫發,一直延續影響到現如今,百姓對貨幣的信心本就不足,一旦驟然出現這麼多錢在陶家塢堡,說不定還會帶來巨大的負麵影響,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在饑寒交迫中,如果換取不了糧食和衣服,錢幣本身相當於一堆破銅爛鐵,毫無用處之物。
所以糧食遠比現在這些錢幣實用,手中有糧食的人,是不會傾向於把糧食換取不值錢的貨幣。
如果對外買賣貿易也花銷不出去了,之後的選擇是不生產糧食或者隻生產自己需要的糧食。
生產糧食是有巨大成本的,無法覆蓋成本的售價,是賣多少虧多少,結局肯定就是不生產,總的來說還是同樣的結果。
石寒現在幕後操控的陶家塢堡中的流民安置情況還算是好的,畢竟有他在那裡的鐵腕統籌。
你隻要看看現在外麵各州各地的情形,到處都是活不下去的饑民,在冰天雪地中流離失所,凍餓致死的人不計其數,哀鴻遍野,白骨累累。
貨幣泛濫貶值,是富有階層在肆意收割底層人民的財富。
最終的結果是整個經濟體係的崩潰,導致整個社會的民不聊生。
商品售價被人為扭曲的情況,就會短缺,因為生產任何東西都是有成本的。
當售價無法覆蓋成本,那選項隻有不生產了。
命令必須生產隻能是個笑話,隻控製終端是沒有用的。
人是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活下來的,每個人都需要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尤其是,民以食為天,人活著就是要吃飯的,一頓不吃就餓得慌。
貨幣是經濟血液,通脹之後,這個國家的經濟血液就已經乾枯了,所有經濟活動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