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明,無法無天》全本免費閱讀
第143章 老朱驚呆了!改革後賦稅提高了三四倍!!
這話說出來之後,交稅的這些百姓們紛紛是鼓掌。
“對,這是好事啊,好事情。我們江南的百姓苦是苦一點,但至少吃飯問題還能解決。我聽說不少西北的百姓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有這樣的好政策將糧食轉運到那邊去!”
“對他們的確是一個巨大的幫助,我們支持。
我們都支持。”
而在場的一些大地主們在聽到朝廷會收糧食入庫,同時是現場結親的時候,也動起了心思。
家裡麵有很多糧食的確是吃不完,而如果按照朝廷這麼弄的話,糧食賣到了糧庫裡麵,到時候即便是發生了災荒,那朝廷也會把這些糧食拿出來平抑市場上的糧價。
如此自己家裡邊,是沒必要囤這麼多糧食的。
囤多了,不僅糧食口感欠佳,每年為防止發黴,要拿出來重新晾曬,浪費不少人力物力。
而如果能夠賣給朝廷,得到現錢,然後拿著去做買賣,那豈不是比白白把那些糧食浪費在自家倉庫裡邊要好得多?
一想到這裡,這些人是心思活絡了起來。
要不怎麼說,市場經濟其實不需強製去要求,隻需去引導。
它們就會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流通。
各地的稅務稽查司把政策都宣傳到位了之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
有大量的糧食開始轉運到了糧庫裡。
而這一筆買糧食的錢,就是剛剛繳納上來的寶鈔也就是那些稅收。
稅務稽查司的百姓們的官員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基本上十天就會給朝廷送上一封奏章彙報各地稅務征收情況。
而陳寒他們則是坐在了內閣,十天一次處理從全天下傳過來的夏稅的征收情況。
大抵還是和往年的情況一樣。
京城周邊的這些省份寶鈔繳納的是非常多,而遼東西北西南等糧食歉收之地,也是根據田畝的多少折合成實物來上交那些地方,在這一次交稅的過程當中,更是直觀地產展現了他們的作物產量情況。
由稅務稽查司記錄,然後源源不斷地傳遞過來。
這一次攤丁入畝以及朱元璋巧妙地把錦衣衛變成了稅務稽查司雙管齊下之後,改革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不僅記錄了各地的稅收情況,更是了解到了各地的產業情況,經濟狀況和百姓的生活狀況。
如同陳寒他們所預料的那樣,西北、西南、嶺南、遼東以及北邊大部分的省份的生活狀況,是要比京城周邊以及東南、江南一帶差很多。
而有了這些數據之後,今後製定經濟政策則有了根據。
陳寒真是沒想到,像朱元璋這樣的皇帝有時候真是雄才大略,巧妙地將錦衣衛這種法外執行機構轉變成了正途。
錦衣衛也在這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們的作為。
他們的忠誠、極高的效率和執行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這一套機構下非常之有用,以至於陳寒都不得不感慨厲害。
一個月之後,夏稅的征收情況已經進行了大半,基本上夏稅完成的時候也要進行秋糧的征收。
秋糧也意味著非常大的負擔,而這一次實行了攤丁入畝之後,秋糧的征收也如同夏稅一般,是直接折合成了寶鈔來征收。
但與江南地帶所實行的不一樣的是。
西北等地隻有區域的幾個州府能夠支撐寶鈔的征收。
所以大量地區的秋糧,在這一次居然就被免除了。
因為通過夏稅的征收,朝廷就發現能夠滿足整年的賦稅要求,甚至還有盈餘。
可見光是江南本地,其實隻要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那就不存在賦稅不夠的情況。
因為大量的有錢階層,在這二十多年來通過土地兼並,已然占據了不少的土地。
而經過了這二十多年來大量的科舉,考上功名的人,都是從南方一帶上來的。
朱元璋自己為什麼要搞出南榜和北榜兩種,就是因為北方經曆了數百年的異族統治之後,文化事業的落後,要比南邊差很多。
又或者說,北方那些個士子們他們在異族統治之下,對於儒家學說,已然有些不屑一顧。
反倒是南邊那些人,自視自己是正統,所以更加專注於在儒家學說這一塊加強。
而自從晉朝開始南邊得到開發之後,南邊的資源就是要比北邊的資源要好得多,經濟發展得更加快速。
經濟往南移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趨勢。
所以南邊那些士子們讀書的條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