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顛覆諸王的三觀!王朝更迭乃是(1 / 2)

《人在大明,無法無天》全本免費閱讀

第222章 顛覆諸王的三觀!王朝更迭乃是氣候變化的產物!

陳寒繼續講。

“到後漢之初,天氣依舊趨於寒冷,有幾次冬天嚴寒,晚春,國都洛陽還降霜降雪,凍死不少窮苦人民。

唐時虞世南在《北堂書鈔·卷七八》中雲:魯國當春,霜隕殺物;另《後漢書·袁安傳》有:時大雪積地丈餘的記錄。”

眾王聽後皆是瞠目結舌。

丈餘得是多少雪?

“後漢前期也曾有過稍微的和暖時期,當時的文學大家張衡曾著《南都賦》,賦中有“穰橙鄧橘”之句,表明河南南部橘和柑尚十分普遍,這便是後漢有過溫暖期的證明。

然而這一時期的和暖,並沒有給當時的天下帶來暖濕氣候,而是出現了氣候震蕩。

譬如《後漢書·明帝紀》則記載了一個奇怪現象——京師冬無宿雪,春不燠沐;意思是說,冬天相對溫暖,春天卻寒冷乾燥。

之後的漢章帝、漢平帝氣候相對平靜,然氣溫已經較之前低不少,尤其是春夏的氣溫不高,這一點在《後漢書·魯恭傳》有記載——自三月以來,陰寒不暖,物當化變而不被和氣。

《後漢書·韋彪傳》也有記載:盛夏多寒……當暑而寒……

氣候震蕩尤其表現在漢和帝去世後,漢殤帝時期,由於冬春乾旱,降水主要集中在夏末、秋初兩季,水災頻發。

記錄在《後漢書·五行誌》當中有一顯著事件:殤帝延平元年五月,郡國三十七大水傷稼;

《後漢書·五行誌》記載:六月丁未,太常尹勤為司空,郡國三十七雨水。

這是一場持續了兩個月的大雨,給當時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漢殤帝在延平元年八月份就去世,即位的是漢安帝,而在同一年的九月份,剛剛停雨兩個月的大漢天下,又迎來一場規模更加空前的大雨。

這場災害東到沿海州郡,南到淮河一線,全部受災。

《後漢書·安帝紀》記載:九月……六州大水;《後漢書·五行誌》記載:六州,河(黃河)、濟、渭、雒、淯水長盛,泛溢傷秋稼。

這次災情一直持續到了十月份。

《後漢書·安帝紀》記載: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

隨後過去一年,由於持續的氣候震蕩,氣溫走低,陸續又發生了水災過後旱災、風災等災害,譬如《後漢書·五行誌》記載:永初元年,郡國八旱。

連續的水災、旱災、風災過後,糧食產量銳減,在第二年,就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當時的記錄是這樣的,《後漢書·安帝紀》記載:時州郡大饑,米石二千,人相食,老弱相棄道路。”

湘王朱柏看到資料,聽著陳寒的講課,十分的感慨:“這鬼天氣,不是水災就是大旱的,生活在那時候的百姓真是造孽啊!”

齊王也是感慨:“可不是!這種景況也就百姓是最慘的!”

聽到這裡的朱元璋是最有感觸的。

當年他的家鄉可不就是如此?

先是洪澇災害,接著就是瘟疫來臨,然後又是乾旱少雨,糧食長不出來,天下百姓死傷無數,自己的父母姊妹也相繼餓死。

人倫慘劇,隻有經曆的人才知道,那幾行文字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對老天爺的泣血控訴。

陳寒臉上的表情也是十分的悲痛。

但他還是繼續講著:“安帝之後,來到桓帝靈帝時期,氣溫越發地走低,甚至有了凍死竹子、柏樹的記錄,譬如《後漢書·桓帝紀》記載:冬十二月,洛城傍,竹柏枯傷。

在黃巾起義的前一年,也就是靈帝時期,在《後漢書·五行誌》記載:靈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琅琊,井中冰厚尺餘。

這些證據都充分說明,後漢進入了氣候多變且整體偏寒的狀態。”

聽完了後漢的各種災害之後,諸王們現在對陳寒要講的那些事情的脈絡是越發的清晰。

陳寒的課程甚至顛覆了他們之前的知識。

曾經的他們也很天真地認為。

王朝的更迭,就是因為皇帝的不作為,或者是昏庸無能。

但聽完了後漢臨近滅亡時,發生的那些因為氣候引發的天災後,他們陷入了沉思。

嘩啦一聲。

陳寒沒有給他們太多的思考時間,翻動了資料。

然後說道:“接下來就是後漢末期、三國時期以及南北朝的變化。

唐,李德裕在《瑞桔賦·序》中言:“昔漢武致石榴於異國,靈根遐布,……魏武植株於銅雀,華實莫就”雲雲。

曹操兒子曹丕,在黃初六年到淮河廣陵視察士兵演練,由於嚴寒,淮河忽然凍結,演練不得不停止。

這件事記錄在《三國誌·魏書·文帝紀》:黃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裡。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北朝。

那時異族南下入侵,胡漢相爭,混亂不堪。

《齊民要術》一書成書於南北朝,為賈思勰所著,其人生於山東,他的書是記載黃河以北的農業實踐。

根據這本書記

載,黃河以北地區,三月杏花盛開,四月初旬棗樹開始生葉,桑花凋謝,較之之前晚了將近一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