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耆老擔憂,開源之路(2 / 2)

句容,縣衙。

顧正臣總算是緩了過來,坐在二堂翻看著《打坐歌》,嘴角微動:“天地交泰萬物生,日飲甘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看不懂啊。”

據葛山人交代,在元末天下大亂時,他曾遁至龍虎山,入山門成為道士,尋了一個時機,將《玄機直講》、《打坐歌》、《玄要經》三本書給偷了出來,為的是問道長生。

後來化名葛山人,進入句容清真觀成為道徒,後花了幾年時間,成為了觀主,想著參悟修煉之道,結果全參悟到陰陽交泰四個字上去了。

“如此說來,這東西還真可能是張三豐所寫,是龍虎山的寶貝,就是不知道龍虎山的道士打不打算用錢換回去……”

顧正臣盤算著,雖說這三本書應該不是孤本,但對於龍虎山而言,定不願意讓張三豐的東西外傳。

說來也奇怪,張三豐雖然是龍虎山人,自稱是張天師後人,可張三豐的武當派是在武當山,距離龍虎山近兩千裡路程,這東西怎麼就出現在了龍虎山?

考慮到張三豐經常溜達,也可能是心血來潮回天師府看看,順便留了一些典籍……

顧正臣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是寫給金陵的神樂觀,作為道門“高層”機構,這裡的道士與龍虎山、武當山等所有道教山門有著緊密的聯係,傳個話容易……

句容的秋收終於開始了,較之往年晚了近二十日,耆老們為此擔憂不已,說天象反常,來年定有天災。

雖說耆老不在氣象局上班,也不懂天文,但幾十年的歲月不是白活的,古代老人不像後世,後世以老人為累贅者眾,嫌老人這不會那不懂的更多,但古代老人絕對是寶,歲月越大,越寶貝,不僅知縣見了要好好說話,如果超過九十,就是皇帝見了,也得低頭哈腰,哪怕是老人在大殿之上失禁,那也是樂事,絕不會惹出災禍。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他們的經驗,指導著無數百姓的耕作生產,他們的話語,關係著百姓的日常,比如婚喪嫁娶日子的挑定等等。

這些人預警說明年有災情,很可能不是玩笑話。

顧正臣頭頂也沒什麼風雲幾號能播報天氣,隻好相信耆老的話,早點做準備。

古代災害,主要是洪澇、乾旱、蟥災、疫災,像是地龍翻身(地震)、龍吸水過境(台風、龍卷風),這些著實不好應對,至於蝗災,南方一般情況下不會鬨蝗災。

大災之後有大疫,疫災暫時也談不上。

說到底,句容麵臨的最大災害,就是夏旱秋澇。

詢問耆老與句容大族,過去二十年中,句容夏旱有七年,秋澇有十一年。

顧正臣揉著眉心,思考著應對之策。

夏旱就挖水井,挖池塘,興建水庫。

秋澇就修堤築壩、除險加固、清淤河道。

典型的方法就是這樣。

在大明還沒開國之前,具體是元至正十八年,老朱就命令康茂才為“水利部長”,大修應天等地水利。

洪武二年,再次命康茂才主管江南水利,征調民力無數。

不得不說,老康雖然不是水利出身,但這件事做得還是不錯,江南諸地因此受益。

可問題是,老康的工作重點放在了蘇州府、鬆江府、杭州府等產量大府,而句容屬於應天府中的產量小縣,畢竟山多田少是現實,自然而然,這裡的水利沒有得到老康多少關照。

開國六年來,句容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靠著縣衙在征調民力服徭役去修。

而服徭役,服務的是縣衙貪腐克扣。

在顧正臣看來,縣衙貪腐克扣並不是最壞之事,最壞的是這群人純粹是為了貪腐克扣而征用民力,這種一味追求“貪腐克扣”的行為背後是毫無規劃、毫無意義的勞力浪費!

隨便找個溝,告訴百姓,挖深一點就完了,至於這個溝連通哪裡,能不能排澇,縣衙沒人過問過。

顧正臣命工房陶貞拿出曆年來服徭役的工程,發現這些工程基本上圍繞著句容內的秦淮河,即句容河進行,僅僅是句容城外的河道,就修了五次之多。

“縣尊可是想要修水利?”

陶貞詢問。

顧正臣微微點頭:“句容百姓想要吃飽飯,不能隻看老天賞不賞臉,得自力更生,一般的乾旱與水澇,應該做到不減產才是。隻不過這需要大量人力與財力,縣衙庫銀與存糧有限,還需要支給紡織、背包、匠作等百姓,在水利上已拿不出錢財來。”

陶貞點頭。

確實,縣衙是有些積存,但縣尊要在秋收之後招募人手做長工,支給錢糧又算是豐厚,縣衙能維持多久都不一定,更不要說征民力徭役這種大事。

顧正臣將書冊丟在一旁,起身感歎:“開源何其難……陶貞啊,你說若是抄了郭家,大概能有多少錢財,我們能不能截留一部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