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由帖,秋稅(1 / 2)

顧正臣、駱韶、楊亮三人談論著事,走至南城外,行不到四裡,便到了一個名為南周的村落。

這一日,南周二百餘戶百姓繳秋稅。

按照朝廷規製,夏稅無過八月,以小麥為主;秋稅無過明年二月,以米為主。

秋稅的征收,自秋收完成之後便開始了。

不同鄉裡之間,收稅時間並不完全相同,可能這個鄉裡村落是十月收稅,隔壁的鄉裡村落,會輪到十一月,十二月。

收稅過程,也並非強行征收,今天收不上稅,並不會直接踹門搬東西,而是會給一定的緩衝期,也就是最晚不能超過明年二月份。

當然,明年二月是政策最晚時間,具體縣衙執行時,給百姓的時間往往是臘月截止,如果繳不了稅,過年的時候衙役登門拜訪,也不是不可能……

句容施行了糧長製,這些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田糧。

這裡的征收,是協助府州縣征收,即需要縣衙胥吏在場,需要拿著縣衙發給的由帖,即征稅憑證(繳稅通知單)進行。

這裡的解運,並非隻是朝著府州縣庫運輸,還有部分糧食,是朝著金陵解運。

需要說明的是,糧長普遍是大戶,家境殷實。

老朱的想法很簡單,這群糧長家裡有錢有田,路上運輸出現了損耗,承受得起,若是小百姓組織運輸,他們可能路上損耗都無法支給,更不要說足額送到金陵。

隻是,老朱的這種想法建立在一個理想的假設之下,即:

大戶都很大方。

說實話,老朱有這種想法實在是不應該,他也不想想自家全家差點死絕,父母連個埋的坑都沒有的時候,大戶地主劉德是什麼嘴臉。

天下的大戶,不敢說都是劉德,但也應該有個七八成吧。

吝嗇,小氣,看不起百姓,欺壓鄉民,這才是地主的常態。

你指望糧長們自己承受運輸途中的損耗,還不如指望劉德給你爹娘一塊墓地。糧長不會吃虧,畢竟手中握著征稅的權力,怎麼可能吃虧。

南周,稻穀場。

糧長周大祿敲敲打打,鑼聲震耳,將征稅的消息通報給家家戶戶,告訴百姓家都來稻穀場領由帖,搬糧食。

家家戶戶的男人都跑了出來,一些婦人孩子也跟了去。

兩個長桌拚在一起,四張椅子都坐了人。

東麵兩人,是作賬先生。

西麵兩人,一個是縣衙戶房吏員陶庸,另一個則是一臉絡腮胡子的周大祿。

百姓到齊之後,銅鑼鐺鐺敲過,待安靜下來之後,周大祿便站了起來,扯著嗓子喊:“先前朝廷有告示,今年秋糧折色棉布。然縣太爺認為折色棉布擾民,創了織造大院,由織造大院織造全縣折色後棉布匹數交納朝廷,你們還是和往常一樣,繳糧便可。”

“這是縣衙戶房吏員,他帶來了由帖,由帖經裡長、老人與甲長確認過官印,確係縣衙所出。現在領取由帖,依由帖所寫搬來糧食。戶主周大,屬周喜裡長、周祥甲長所管,家中合有三丁口,重租田有五畝,每畝八升五合五勺,有蘆地十畝,每畝五合三勺,合四鬥八升又五勺。戶主周輝……”

顧正臣站在人群後,看著百姓上前領了由帖,又問了幾次,確定了繳納數額之後才回去抗糧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