鬨笑話了……
竟然真的有閏十一月,不止是閏十一月,還可能有閏五月、閏七月等等!
閏月,不止是二月。
古代遵循的是陰陽曆,是以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來安排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這樣一來,一年十二個月,總計三百五十四日。相對於回歸年而言,少了近十一天,也就是每個月少了近一天。
隻要隔十七年,陰陽曆日期在季節上便會倒置。
比如某年的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的,十七年之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
若是使用這樣的曆法,自然無法指導生產。
故此,在秦漢以來,陰陽曆的計算與施行,都是與二十四節氣並行、關聯。
可引入二十四節氣,並不能解決曆法的缺陷。
若是將一年十二個月,調整為十三個月,那相對於回歸年又會多出十八天之多,這也會導致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
偉大的祖先針對這個問題,創造性地添加了“閏月”。
這是一個極其偉大的創造,正是有了閏月的存在,才保證了農曆年正月至三月為春季,四月至六月為夏季,七月至九月為秋季,十月至臘月為冬季,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且置閏的方法,讓農曆年的長度與回歸年接近,既有月相特征,又兼顧了公曆(年曆)和陰曆的特點。
顧正臣很敬佩古代先民,這是從無到有的變通智慧!
在置閏的方法上,先民也作出了規定,即在兩個冬至之間查,若有十二個月,那就不置閏,如果這期間有十三個月,則置閏。
至於選擇哪個月置閏,則取決於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在月初的叫節氣,在月中以後的叫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
哪個月份裡麵隻有節氣,沒有中氣,哪個月份裡就置閏,並不是特指閏二月。
不巧的是,洪武六年,恰恰需要置閏,還是置在十一月。
顧正臣找耆老問明白之後,鬱悶得差點沒了氣,這和要放長假了,突然宣布連續加班一個月之後再放假的感覺差不多……
隻不過這事怪不得老朱,隻能怪顧正臣對大明陰陽曆不夠了解,這一點著實不應該,看看姚鎮、張培等人的眼神就知道了,這是犯了一個十分低級且白癡的錯誤……
古代對陰陽曆的重視,後世很多人無法想象,畢竟後世有氣象台,節氣啥的,一年也不會提幾句,似乎與尋常人的生活無關。
但古代很多事,都是依據陰陽曆來辦的。
知縣的一項職責便是勸課農桑,而這依據的便是二十四節氣,自己連節氣、中氣有沒有都沒搞清楚,還怎麼勸課農桑,這不是把百姓往陰溝裡帶嗎?
憑空多了一個月,顧正臣在鬱悶之中等來了工部大佬們的登門,這讓句容縣衙的官吏惶恐不已,也讓顧正臣有些措手不及。
這一次工部來人,不是小打小鬨,而是三位尚書中來了兩個——黃肅與李敏,此外還有工部侍郎唐宗魯,工部郎中唐俊,若乾匠人等十二人。
如同一個小型的考察團,沒有任何征兆,直接到了句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