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場。
千餘軍士身穿鎧甲,背著戰術背包跑步前進,背包兩側的兜囊成了箭壺,二十四根箭羽隨風微動。
沐英垂手在側,對一旁的朱元璋道:“陛下,經過鍛體術訓練之後,軍士背著三十六斤背包、合自身負重與兵器,依舊可以日行六十裡而不甚疲憊。”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隨手攔下四名軍士,詢問:“你們對這種背包可有何看法?”
軍士惶恐,單膝跪下。
劉二見是皇帝問話,其他人不說,隻好壯著膽子回道:“陛下,咱覺得這背包極好。以前行軍打仗時,咱少不了丟三落四,現有了這背包,不僅不會忘了水囊,還多攜帶一批乾糧,甚至還有空隙放點鹹菜,這鹹菜是醃製的蘿卜,可好吃了,陛下要不要……”
沐英黑了臉,讓你丫的回答問題,你怎麼扯上鹹菜去了,還敢讓陛下吃你的鹹菜,鬼知道你吃鹹菜的時候打了幾個噴嚏!
“陛下,他是一時緊張,慌不擇言……”
沐英連忙說情。
朱元璋卻沒有怪罪之意,相反感覺很是親切,笑著讓軍士打開背包看了看,果然有一個小小的壇子,打開之後,裡麵是黑黢黢的蘿卜,連切都沒切,上麵還有一排牙印……
“好,不錯。朕隻是想問問,你們認為這背包哪裡不好,朕好安排人重新改過。”
朱元璋誇了兩句,閉口不提試吃的事。
劉二連忙道:“這背包哪裡都好,就是能不能更大一些,咱帶的東西不夠多啊。”
朱元璋看向沐英。
沐英苦澀地笑了笑,說:“陛下,這背包可容納四十餘斤物,已是不少。若再增其量,恐有損戰力。”
朱元璋微微點頭,看向另一名軍士,見其背包兩側兜囊都有箭也不奇怪,軍中不少人是左右開弓,命軍士歸隊後,對一旁的沐英說:“前幾日工部之人去了句容,回來之後不吝讚譽之詞。昨日朕下了詔書任唐俊為北平參政,他在談吐之間,似乎受顧正臣影響頗多,竟也提出了養廉銀的問題,還說希望借鑒句容方式,打造一些大院,招攬百姓做事,並提出以官商富民之策。”
沐英眼神中充滿欣慰之色:“顧先生所做之事可成,隻是,不意味著任何人可效仿。”
“哦,為何?”
朱元璋頗是好奇。
沐英從袖子裡翻出一疊信,來回找了找,拿出一封信呈給朱元璋:“顧先生在書信之中,多次提到‘因地製宜,分策行之’這句話,以他的想法來論,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治理之策,不應統而論之。就如山多之地,強硬發展耕作是不合適的,畢竟山多田少,而變山為寶才是合適之策。”
朱元璋凝眸,沉聲讀道:“《周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世間唯一不變者,乃變化是也。地理不同,民風不同,所居大城遠近不同,所臨山川河流遠近不同,當因地製宜,分策行之……”
沐英笑道:“這是顧先生在教導沐春、沐晟時寫來的,他希望沐春、沐晟日後可以治理一方,為陛下分憂。”
朱元璋凝重地點了點頭,抬頭看向藍天:“世間唯一不變者,乃變化是也!這小子似乎說得有些道理,古人之言,之事,未必都可以化作典要,還需因情況變化方可處理妥當。就此來論,他倒是通透,觀他在句容所為,倒處處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