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逃荒的農民(1 / 2)

搬遷縣衙?

詹同微微皺了皺眉,深深看了看顧正臣:“顧知縣這話,似乎另有所指啊。”

顧正臣笑了。

昨晚上還愁得睡不著覺,蘇州知府魏觀畢竟是一個了不起的為百姓做事的官員,能做到大明政績第一,有他真心實意的付出,若隻是因為他問心無愧的“以工代賑”,被人抓住把柄砍掉腦袋,著實令人心寒。

興許是天不絕魏觀,竟然在此時送來了詹同!

詹同和魏觀是熟人,而且還是很熟的那一種人,因為他們兩個在早年間,都是起居注。

沒錯,這兩個就是記錄老朱一言一行的文臣,當然,後宮那點事不是他們兩個記錄的,找他們爆料也不合適。

後來詹同和魏觀,都被朱元璋派去循行天下,訪求賢才,至於這兩個人弄出來幾個所謂的賢才,顧正臣並不知道,但詹同和魏觀惺惺相惜,私交不錯是確定的。

“吳琳走時,可是多次提起過你,我致仕返鄉,雖不途經句容,可還是想來看看。”

詹同坐了下來,提起吳琳。

顧正臣很感激老尚書吳琳,在與張希婉成婚之後才知道,嶽父張和之所以爽快地答應婚事,就是因為吳琳在顧家求親之前說起過自己。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吳琳是顧正臣與張希婉的“媒婆”。

“也不知吳尚書如何了。”

顧正臣寒暄。

詹同品了一口茶,嗬嗬笑道:“他啊,剛回黃岡,就得了個新稱號,名為赤足尚書。”

“哦?”

顧正臣饒有興趣。

詹同看向詹徽,詹徽知道父親說多了話有些疲憊,便主動代勞:“顧知縣,吳老尚書在今年年初致仕之後,便在家鄉以種田為樂。然陛下多疑,便派天使暗訪黃岡。天使到了之後,找尋吳琳住處,見到一個老農,戴著草笠,坐在一隻秧馬上,赤著腳,正在水田中起秧,以為是個老農,便上前打聽吳尚書家在何處。”

“誰知那老農看了看天使,直言道:我就是吳琳。天使大為吃驚,如何也想不到赤腳種田,手法熟稔的老農竟是赫赫有名的吏部尚書。在天使返回金陵之後告知陛下,陛下嘉歎不已,說其是赤足尚書。”

顧正臣哈哈笑了起來,不得不說,吳琳這個赤足尚書好得很,至少保了晚年。

但此事也揭露出了一點,朱元璋的疑心病相對以前的時候,似乎嚴重了不少,要知道吳琳是吏部尚書,一個文官,還是一個致仕之後沒什麼影響力的老人,他能有什麼圖謀值得老朱在意的?

實在是沒有派遣天使暗訪的必要,可偏偏老朱做了。

顧正臣含笑接過話茬,看向詹同:“我是吃飯知縣,他是赤足尚書,詹尚書打算做個什麼尚書?”

詹同哈哈大笑起來,直靠在椅子上笑了個痛快:“好一個顧正臣。”

詹徽很少見父親如此笑了,看向顧正臣,目光中透著感激之色。

詹同笑過,開始說正事:“說起吃飯知縣,你的句容之路很令人敬佩啊。四大院,其中三大院給百姓添了不少收入吧,還有消息說,你打算在句容號召百姓養豬,種植藥草,打算借此脫貧,讓百姓有口飯吃,你認為這些路走得通嗎?”

顧正臣走向詹同,端起桌上的茶壺:“曾經有一位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些路行不行得通,需要看看跟隨的人多不多。”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話倒有些格物韻味,你說的這位先生也是理學大師?”

詹同問道。

顧正臣微微搖頭:“從來沒有人想過,到底該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百姓吃飯問題,或者說,所有想解決這個問題的人,都固執地將一切都壓在了田地之上。但仔細想想,若是冬日裡家家戶戶可以掛滿臘肉,縱是來年遇到災荒年景,省著點吃,至少不會成為流民,不會出現餓死人的場景……”

對於如何發展,發展的考慮,顧正臣並沒有保留,全都告知了詹同。

詹同聽得很仔細,時不時問上幾句,皺了皺眉頭:“你這件事做得沒錯,但你不應該承諾幫助百姓售賣出去,這是不智之舉。若是句容百姓家家養豬,就說一家一頭,上萬頭豬,你打算賣給誰去?”

顧正臣坐在詹同一旁:“這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但縣衙也並非沒有後手。這種契約簽訂是縣衙掌控,這也就意味著,縣衙能主動控製代為售賣的家豬數量。”

“另外,金陵人口會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肉食消耗也會增加,一年在金陵出售三五千頭豬並不是什麼不可能之事,何況光祿寺那裡也需要豬不是……”

“光祿寺,你打算將豬賣給陛下?”

詹同驚訝不已。

顧正臣嗬嗬笑了:“賣給誰不是賣,隻要能將豬變成銅錢或糧食,皇宮可以賣,東宮也可以賣,實在不行,我去一趟魏國公府推銷推銷,讓魏國公一年多吃幾頭豬還是辦得到的。銷售是一門學問,總是有法子的……”

詹同突然想起來,自己是白擔心了,顧正臣可不止是吃飯知縣,還是白糖舉人。一個能將白糖買賣做大做強的家夥,實在是不用自己操心什麼售賣之事。

“你若是不為官,當個商人怕也是個厲害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