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朱標:反對分封(一更)(1 / 2)

朱標是對的,朱元璋不顧官員反對定下的分封之策,其他人都可以反對,唯獨朱標不能。

反對分封之策,本身就意味著違背朱元璋的意誌與安排。

朱元璋會怎麼想?

我費心費力,為你找來兄弟保護大明江山,都是自家人,還不比外姓人可靠嗎?

你反對我分封,是不是不放心你兄弟,還是說你連兄弟都駕馭不了?

若是如此,怎麼放心將天下交給你?

反對成了,老朱心裡會多想。反對不成,老朱執意分封,諸王怎麼想?

朱老二朱樉:大哥,你當年不讓老爹給我修房子,我恨你。

朱老三朱棡:大哥,你當年不讓我在外麵好吃好喝帶一群人看風景,差點將我關在金陵,我恨你!

朱老四朱棣:大哥,你當年不讓我帶兵打仗,我偏偏帶兵給你看,你我招惹不起,你兒子我還惹不起了?

分封,對諸王是有好處的,奪人好處,這兄弟還怎麼當?對於這種事,朱標看得很清楚,對此事始終緘口不言。

朱元璋來回踱步,最後坐了下來,問出了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若朕執意分封,他日你登基,是否會削藩?”

朱標謹慎又凝重地看著朱元璋,回道:“若藩王弟弟不擁兵自重,聽朝廷差遣,無異心,不害封國百姓、官吏,不勾連地方都司,兒臣不會削藩!”

朱元璋冷冷地笑了笑,搖了搖頭:“跟著宋濂他們,你倒是學會了說文官那堆話,彎彎繞繞。朕記得元年時,曾與大臣商議過分封之事,直至三年才確定下來。有次問你漢七國事,你認為曲在七國,當時你就有心提醒朕了吧?”

朱標重重點頭:“父皇,七國之亂,名義上是清君側、誅晁錯。可漢景帝誅了晁錯,七國之亂並沒結束。結束藩王之亂的不是晁錯的人頭,而是周亞夫的大軍!兒臣不希望有朝一日,藩國成了割據之地,不聽差遣,更不希望藩王打了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謀明,刀兵相向!”

朱元璋擺了擺手,心情沉重地說:“你也回去吧。”

朱標行禮離開。

朱元璋一個人坐在華蓋殿中,想了許久。

眼看著封國籌備都在進行之中了,可如今才算看清,分封諸王未必是善策。

雖說自己信任兒子們,可捫心自問,自己造反起家,兒子們就沒幾個效仿的?自己想著兒孫們都可以聽話,規矩定下了就都聽從了,可現在看不是那麼一回事。

規矩是可以破壞的。

武將破壞規矩有限,好掌控,畢竟不是出自皇室,沒有振臂一呼,萬民追隨的可能。但藩王破壞規矩,那可就不好說了,若其在封國邀買人心,哪天在地下挖個坑,造點兵器,然後帶軍士拉壯丁,轉眼之間十萬兵,朝廷還真不好辦……

哪怕再多鉗製,再加強衛所控製,但隻要用藩王屏障大明,就需要給他們兵權。

如果他們生出“兵權在手,天下我有”的想法,冒出來個蒯通之類的人物,或被哪個和尚或野心家遊說,大明江山還不得亂糟糟?

分封,終究還是需要再思量思量。

李文忠、吳禎也沒追問顧正臣說了什麼話得罪了皇帝,等朱標回來之後,兩人便行禮告退。

朱標頗是後怕地看著顧正臣:“你冒著觸怒陛下的危險進言,著實令人後怕。日後這種事,萬不可頂撞,父皇若偏執起來,孤怕也救不了你。”

顧正臣知道朱元璋的脾氣並不好,隻是事到臨頭,這時候不說,又到什麼時候去說?

總不能等朱棣去了北平再說吧?

“為國事,顧不了太多。”

顧正臣歎道。

朱標臉色凝重:“遊曆中都時,宋師就曾論過分封之事,他也不看好分封,認為藩王太強則危社稷,太弱又無法守護邊疆。兩端都不可取,索性不設藩王最是穩妥,也省了多少隱患。孤深以為然,隻不過父皇未必如此想。今日你與孤共言,或許父皇當真會考慮取消分封。”

顧正臣拿不準。

朱元璋並不是一個好伺候、好預測、好影響的君主,他有些時候缺乏理性的認知,卻偏偏有著不可動搖的自信,自以為這樣做是對的。

分封諸王是朱元璋效仿漢高祖的行為,他還會效仿漢高祖殺害開國功臣,清除武將帶來的威脅。無論是先收拾武將後分封,還是先分封後收拾武將,分封原本是確定的事,殺功臣也是確定的事。若不是自己乾涉,德慶侯廖永忠的腦袋早就成骷髏了。

取消分封,意味著朱元璋的許多謀劃都需要推翻重來,他有沒有耐心去做這些事,有沒有對武將忠誠的信心,這都是不好說的事。

顧正臣肅然道:“殿下,封國在外,早晚都會是禍亂。陛下若不改主意,臣願再次上書陳言。”

朱標苦澀地搖了搖頭:“上書陳言,那你可就要得罪諸王了,這事不好公開了說。若父皇執意如此,你就莫要再提,日後——再說吧。”

顧正臣聽出了朱標的弦外之音,所謂的日後再說,那是老朱之後的事。

既然朱標有了決斷,顧正臣便不再多言。

虛驚一場的回到家中,母親已備好飯菜,張希婉、顧青青等人也是笑臉相迎,誰也不知道顧正臣去了一趟宮裡,在鬼門關繞了一圈。

顧正臣並沒提起此事,也沒到處跑,待在家裡好好陪著家人,又將沐春、沐晟接了過來,徐允恭就算了,他正在國子學進修,沒空出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