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大明悲劇的幕後元凶!
朱元璋看向了朱標,朱標也看向了朱元璋。
禦花園內的風緩緩吹動,把剛才震落的落葉送入涼亭,送到朱標和朱元璋父子兩人的腳邊。
這一刻,父子兩人的目光都極為複雜。
放眼曆朝曆代皇帝和太子的矛盾,都是皇權之間的繼承矛盾。
畢竟太子上位登基,就代表著上一任皇帝的駕崩或者被奪權。
駕崩還好,起碼是子承父業,可如果是奪權,那就真的是父子反目成仇,這樣的例子在華夏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曆史上簡直數不勝數!
本來朱標和朱元璋都以為,沒有任何皇權繼承矛盾的他們,可以成為曆史少有的皇室父子和睦榜樣,留下一段佳話。
結果,卻發生了如此之多的意外,硬生生將他們逼迫到了勢如水火的地步。
沒有了馬皇後約束的朱元璋固執自見,徹底殺人殺上頭,覺得自己要在還活著的時候,為了朱標的登基鏟除一切不安定因素,殺的越多人就是代表著他越愛朱標!
宅心仁厚的朱標則是無法忍受父皇的殺戮,尤其是更加無法忍受父皇毫無道理的道德綁架!
明明就是你在濫殺無辜,結果卻顛倒黑白說都是為了我,都是因為我軟弱無能才會導致滿朝文武不得不死!
朱標怎麼可能不憤怒?怎麼可能不痛恨朱元璋?
可兩人明明幾年前,還是都是彼此最親的家人啊!
“傷害你最深的人,往往不是敵人,而是你最親的人。”
崔遠看著父子兩人複雜的神色,感慨萬千:“這是後世的一句話,其實無論是現在,還是在未來,陛下和太子都十分愛著彼此。”
“可是因為沒有了馬皇後的從中調和,讓伱們父子的愛朝著兩個極端發展,並且最後徹底勢不兩立,朱標更是長期遠離朝堂!”
“洪武二十四年,因為自己殺人屢次被太子殿下被阻撓,從而惱火不已的陛下,決定以“江南地薄,頗有遷都之意”為借口,在八月的時候命太子殿下前往關洛視察,不讓他繼續給那些亂臣賊子擋擋箭牌。”
“同樣感覺十分心累,一直想要遠離朝廷的太子殿下知道後,同樣沒有多少猶豫就答應了下來,並且在考察完成後讚同定都洛陽,回歸南京獻上了地形圖。”
“太子殿下此舉的本意是想要在推動遷都後,可以長期駐紮在洛陽監督宮殿的修建,這樣子起碼十年之內都不用再回南京看到陛下。”
“同時遷都之事的繁忙,也需要調動朝廷的大量臣子和人手,可以間接阻擋陛下的濫殺無辜。”
“然而人算最終還是比不過天算,太子殿下從洛陽回來後沒多久,就因為長期的勞累加上前往洛陽視察時氣候變化較大,染上了嚴重的風寒。”
“僅僅隻是半年的光景,在距離馬皇後去世十年之後,太子殿下就在陛下絕望的呐喊中撒手人寰了。”
滴答~
那是朱元璋眼眶中淚光在閃爍,在滴落!
之前一直都是紅著眼強撐的他,此刻終於是忍不住徹底崩潰,哭了出來。
他的兒子,他這一生最為驕傲的兒子,結果竟然就是這般被未來的自己“間接”害死!
雖然奪走朱標性命的是風寒,可如果不是未來的自己太過頑固,不想讓朱標呆在朝廷內阻止自己殺人,又怎麼會導致這一切的發生?
“父皇,沒事的。”
朱標心頭同樣難受,紅著眼上前安慰:“這都隻是未來的事情而已,兒臣現在還在,雄英和娘也都還在。”
“沒錯,大明皇帝陛下,你現在不應該哭泣的。”
“提前知道未來,可以避免這種悲慘局麵的出現,大明皇帝陛下,這是天大的好事啊!”
“從現在開始,這些意外都不會發生了!”
嬴政,李世民和劉邦紛紛開口勸說,嬴陰蔓更是體貼地上前,攙扶朱元璋重新坐下,他們此刻都對朱元璋和朱標感到了同情。
其實按照朱元璋和朱標的關係,事情本來不會發展成為這樣的,可結果偏偏就是如此!
隻能說,真是造化弄人!
“其實這不算是什麼意外,一切責任都怪那個把痘症傳入皇宮的混賬!”
朱棣咬牙切齒,強烈的憤怒讓他怒發衝冠!
作為局外人的他十分清醒找到了問題關鍵,同時怒火到達了極致!
如果不是那個挨千刀的混蛋,這一切悲劇本來都不可能發生的!
“沒錯!”
朱標也想到這個關係,臉色一下子就陰沉了下來!
“如果不是他害得雄英病死,連累照顧的娘親也遭受厄難,父皇你也不會在未來殺那麼多人!”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他!”
“崔遠,你之前不是說你有所猜測的嗎?現在快告訴我們,這個人挨千刀的家夥到底是誰!”
朱標雙拳緊握,無比期待地看向崔遠。
朱元璋和朱棣也是,全都跟隨朱標一同看了過來,目光全部聚攏在少年的身上。
雖然崔遠之前就說過,這個罪魁禍首在正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可崔遠既然說他有懷疑的對象,那麼以他來自七百年的見識和智慧,這個懷疑對象是真凶的可能性就是非常高的!
而且就算不是又怎麼樣?
寧殺錯,不放過!
哪怕是以仁厚出名的朱標,在麵對這種事關自己家人生死的大事前,也沒有任何對其網開一麵的想法!
殺錯就殺錯了!隻要是懷疑的可能性,那麼他就必須死!
“陛下,太子殿下,還有燕王殿下。”
崔遠感受著父子三人的滔天憤怒,心中也同樣多了一絲觸動,心道自己那麼多的鋪墊,果然沒有白費功夫。
其實按照係統給他任務來看,崔遠是完全沒有必要將他有懷疑對象這件事情說出來。
隻需要隨便編造一個其它的絕症,說朱雄英因此早夭,馬皇後因為傷心過度也在不久後隨之而去,那麼就足以徹底說服朱元璋父子三人。
畢竟在古代,孩童早夭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不過崔遠還是不辭辛苦地將它說出,除了是因為不想撒謊,同時也是因為不想看到朱元璋父子三人重蹈覆轍。
雖然這隻是一個平行空間,改變這裡的曆史並沒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