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璜離開了九州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年的時間裡,諸國的戰事卻並沒有停息。
首先,最激烈的是秦趙之戰。
終於不再打憋屈之戰的王翦再次大發神威,作出強攻邯鄲西北重鎮武安的態勢,結果卻暗中出精兵繞到守衛漳水的趙蔥、顏聚十萬大軍後方,發動奇襲。
蒙驁敏銳的抓住了趙軍混亂之機,與王翦前後夾擊,大敗趙蔥、顏聚所部,陣斬五萬,趁勢攻占了臨漳、平陽、宜安、肥下等城。
趙蔥、顏聚所部殘軍退守邯鄲。
邯鄲城風聲鶴唳。
得到蒙驁嘉許與增兵的王翦攜大勝之勢,趁機攻占武安,陣斬趙軍大將傅抵。
至此,邯鄲南麵、西麵全部陷入了秦軍的包圍之中。
遷都的風聲,再次在趙國的朝堂吹起。
這次宋姬幾人使出了渾身解數,都沒能勸住趙王——趙王也想要跑了。
在這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李牧的援軍來了。
李牧帶領一千三百乘戰車、一萬三千騎兵組成的高速奇襲部隊,奇襲擊潰了大勝趙國大將扈輒的李崇所部,以打臉自己伯父的方式,向趙王交了投名狀。
李牧手下的精銳一共有二十萬,但最強的卻是這不到兩萬人,在李牧的帶領下,這些人人人保底能夠發揮出九階的實力,其中不乏神話一階。
李牧的到來與大勝,給趙國君臣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邯鄲的軍民士氣被激發了出來。
蒙驁與王翦敏銳的覺察到了邯鄲守軍士氣的變化,蒙驁已經做好了用銳士軍團與李牧決戰的準備。
不過,蒙驁並不急著進攻,而是在等。
蒙驁在等趙軍的主力全部集結,然後好打一場大決戰。
此時的秦軍雖然占據了兵力優勢,但如果想要強攻趙都邯鄲,也仍舊勝負難料。
秦軍自商鞅變法以來的作戰方略,尤其是自白起以來的作戰方略,都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
都喜歡打大殲滅戰。
這次也不例外。
蒙驁想等趙國其他援軍都到了之後,打一場滅國之戰。
李牧?
哼,區區無名之輩!
蒙驁很自信。
然而接下來的戰鬥,蒙驁卻吃儘了苦頭。
在宋姬以及一眾戰爭代行者的慫恿下,以及趙蔥、顏聚等大將的無能,甚至不敢出城的襯托下,趙王終於決定將舉國之兵交給了李牧。
當李牧的其他精銳趕到後,李牧手下已經有了小四十萬精兵。
接下來的戰鬥,李牧用自己的能力展示了他並不是隻擅長騎戰,而是擅長各種類型的戰鬥,在他的指揮下,趙軍內有城池之堅,外有騎兵之利,竟然跟秦軍打的有來有往。
不論是蒙驁、王翦還是李牧,用兵都幾乎無懈可擊,不會犯任何簡單的錯誤。
戰場上雖然說互有勝負,但都是小勝小負。
蒙驁期待的大決戰沒能打起來,反倒是打成了慘烈的消耗戰。
這一場曠日良久的戰鬥,最終以秦軍退軍而收場。
當這並不意味著趙軍勝了,因為即使在李牧任主將後,趙軍在慘烈的交戰中,又繼續損失了十餘萬人馬。
當然,秦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但問題是秦國補充兵員迅速啊,反觀趙國呢?
趙國自從長平之戰及之後的一係列戰役後,就沒有真正緩過氣來,本來以為奪取燕地,擊敗齊國,占據河北之地後,能夠緩過勁兒來,結果卻又出了這檔子事。
不管,邯鄲之圍雖然解了,但另一邊的龐煖所部卻救不回來了。
彈儘糧絕的龐煖想要向齊國投降,但遭到了下屬的一致反對。
長平之戰的前車之鑒實在是太過可怕,趙軍現在聞降色變。
被手下綁架的龐煖隻能夠下令魚死網破,對齊軍發動了多次衝擊,一度將齊軍擊敗。
然而,這仍舊改變不了龐煖所部缺糧的局麵。
最終,還是逗留齊國的糜竺給出了解決之道。
糜竺勸說齊王道:“趙國精兵如果困獸猶鬥,齊軍必定損失慘重,屆時齊國還有餘力收服河北之地嗎?但這些背信棄義的趙人,顯然也不能放回去,因為今天放回去,明天他們就會再變成我們的敵人?但偏偏趙人也不敢向齊國投降,害怕被殺。
所以,何不將這些趙人賣給大虞?
齊國可以得到金錢糧食,大虞可以得到人口用以開發嶺南,這些趙人也得以活命,且以我大虞的信譽,這些趙人也不至於不信吧?”
在金錢的攻勢下,後勝勸說齊王接受了糜竺的建議。
這些彈儘糧絕的趙人見來的是虞國人,而且還是大虞皇帝的大舅子,並且願意以身為質,保證這些趙人的安全,在不知道大虞皇帝陛下究竟有多少個大小舅子的情況下,其實並不想死的趙人大部分選擇信了糜竺的話。
大虞隻是付出了一些糧草、金錢,就換回了十幾萬精兵。
隻有龐煖、樂間等少數將領,不願意降虞,偷偷出營向占據魏國北部的秦軍投降。
這些人大都是與秦國沒有血海深仇的人或者與廉頗有仇的人,自然不能夠投降大虞。
至於這些投降了大虞的,則在幾番輾轉後送到了朝鮮。
大虞的武將想讓這些趙人歸心形成軍團戰力,難度很大,但不要忘了,在朝鮮還有一個磨刀霍霍的廉頗呢!
這些趙軍很多都是廉頗曾經的手下,在廉頗那裡應該很快就能夠形成戰鬥力。
當然了,混編、摻沙子之類製衡的手段也必不可少,雖然不怕廉頗造反,但也不可能讓這些家人不在的降卒按照原有的編製成軍。
總體而言,經此亂戰,諸國中最占便宜的竟然成了大虞,其次才是秦國,趙國、齊國、魏國全都成了失敗者,魏國更是基本上亡了。
秦王政二年的九州大地,總體而言是一片亂局。
在這片亂局中,有人已經注意到了隱藏的危機,有的人卻一無所覺。
秦國相邦呂不韋就覺察到了危機的存在,大虞在宛葉之地的行動,讓大商人出身的呂不韋敏銳的意識到大虞可能在準備一場糧食戰爭,因為宛葉之地乃至南郡的糧食生產破壞嚴重,不僅如此,虞人還大肆擄掠人口。
意識到事情嚴重性的呂不韋開始下令囤積糧食,隻是秦國連年大戰,尤其是前線還有蒙驁等大軍的消耗,所以官倉積累的糧食並不多。
呂不韋擔心的事情很快來了。
秦王政三年,秦國大饑。
秦王政三年、四年本來就是秦國天災人禍較多的兩年,史載,“三年大饑。”“四年七月,蝗,疫。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這個時空,因為失去了巴蜀之地,沒有鄭國渠,宛葉之地和南陽也被禍害的不成樣子,又因為秦國連年的戰事比曆史上的多而且慘烈,在出現天災人禍的情況下,秦國的糧食問題空前嚴重起來。
大虞第一時間得知了這一情報。
比之於秦國的糧食問題,大虞不說是風調雨順,但是因為大量屯田兵的開墾、瀛洲大量靈田的獲得、南蠻百越的歸心等問題,大虞的糧倉倒是十分充盈。
於是,賈詡在請示了後馨之後,果斷調整了部分既定方略,組織起了第二次南郡之戰。
上次南郡之戰,以大虞軍勉強勝利,得到了郢都而告終,這次賈詡的目標是至少拿下鄢城、鄧,進一步消耗秦國;同時作出出巴蜀的態勢,力爭拔下巴中、劍閣這幾枚釘子,最好能夠占據漢中。
拿下鄢城之後,【九歌】任務就告一段落,董璜也就可以封神了。
賈詡也想弄個神當當呢!
如果能夠拿下鄧(襄陽),那麼秦國的南陽郡恐怕也要保不住了。
至於巴中和劍閣等地,想要拿下,要麼靠斷糧,要麼等秦國發昏,總之正麵攻擊是不可能的。
可在秦國出現饑荒的情況下,秦國還願意維持這麼長的糧道嗎?尤其是漢中到巴中的龐大糧道?
計劃定下之後,大虞的韓國軍團首先出兵。典韋所部再次出兵滎陽,呈現截斷秦國本土和新得的魏地之間的聯係的態勢。太史慈、樂進等部,則在擊退了內史騰所部之後,出兵南陽盆地,兵圍葉縣。至於郭嘉所部,則撤回新鄭修整,暫時還沒有再戰之力。
在典韋所部出動的同時,黃忠所部也再次出動,兵鋒直指大梁。
這個態勢,很明顯是為了迷惑秦軍並調動秦軍主力。如果秦軍不想新得到的魏地被大虞占領的話,就必須要在這幾個方向上做出應對。
調兵或許不用太多,但卻必不可少。
且考慮到後勤壓力,調動的兵馬必定都是精兵。
秦國向這些地方調動的軍隊、軍糧多了,在其他方向自然就難以兼顧。
大虞這次用的就是赤裸裸的陽謀,就算是秦國朝堂看穿了也沒有辦法。
誰讓秦國連年征戰倉廩不足而又遇到了饑年呢?
如今魏地危機,就看你們救還是不救?
秦國自然隻能夠選擇救援。
老將蒙驁領兵二十萬,進入滎陽與典韋軍交戰。同時派大將王翦領兵十萬,走水路,救援大梁。
在派兵救援的同時,呂不韋還下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賣官鬻爵開始了。
呂不韋沒有想到的是,此舉極大的激發了戰爭代行者們的積極性,紛紛慷慨解囊,資助他們加入秦軍或者秦國官僚體係的人升官。
戰爭代行者的慷慨,讓秦國回了一波血,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早有人悄悄將所有捐贈的人記錄在案,並開始甄彆裡麵的疑似戰爭代行者及其手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大虞已經開始布局如何將秦國境內的戰爭代行者連根拔起了。
在得到蒙驁、王翦等人出動的確切情報之後,在郢都訓練良久的諸葛亮、嶽飛、蔣欽等部,在賈詡的命令下,沿漢水北上,拉開了第二次南郡之戰的序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