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伐謀(2 / 2)

意識到戰敗已經不可避免的王齕為了減輕損失,想要下令主力向右翼方向突圍,沿漢水依托水軍邊戰邊退,但他的命令剛一下達,麾下的戰爭代行者部隊就已經翻了天,尤其是那些被命令斷後的戰爭代行者部隊,幾乎立刻就狂亂而逃。

有人逃跑,後麵原本還成建製的大軍立刻就變得混亂起來。

淝水之戰也不是打穿了前秦軍才取勝的,反而後麵的前秦軍大部分都是還沒有看到東晉軍就開始潰逃了。

秦軍的戰鬥意誌、組織能力、戰鬥素養無疑都要遠強於前秦軍,但是因為吸收了大量戰爭代行者及其麾下後,已經變得不再純粹,很多人都沒有為了軍功爵而聞戰則喜的戰鬥意誌。

雖然因為戰爭代行者的加入讓秦軍的人力資源更充沛了,物質資源更豐富了,精銳數量也更多了,但是也讓秦軍的整體戰鬥意誌降低了不止一籌。

甚至還出現了大量戰爭代行者勢力拉攏秦軍將士、希望獲得秦軍將士的效忠的事,導致秦軍的向心力進一步降低。

戰爭代行者是把雙刃劍,這一刻終於割傷了秦軍。

秦軍的大潰不可避免。

老將王齕被敗軍裹挾,好不容易在水軍的配合下逃到了鄧城。

出征時的二十五萬人,回來的卻不到一萬,王齕羞憤交加,大吐了一口鮮血,昏迷不醒,三天後離世。

曆史上的王齕,其實就是在秦始皇三年離世。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

王齮就是王齕。

但王齕在這個時候死,對秦軍的士氣打擊卻是致命的。

開始的時候,大虞並不知道王齕昏迷、身死的事,但從秦軍進調度失據上,還是多少能夠察覺出一定的問題。

隻可惜,秦軍的水軍是真的膽小,寧願壯士斷腕,也不與蔣欽所部決戰,這讓大虞一舉殲滅秦軍水軍的策略落空。

親眼目睹了王齕戰敗經過的王齕副將王約,隻得接過了守衛鄧城的重擔,但他卻對秦銳士,尤其是新訓練的秦銳士極度不信任。

然而,不信任也沒辦法。

王齕出戰的時候,隻給鄧城等地留下了兩萬秦銳士,其中有一萬五千人是入編的秦銳士,銳士老卒隻有五千。

這些人,王約不得不用。

王齕倒是帶回了七千左右的敗兵,但也魚龍混雜,且但就裹挾主將逃跑這一點,王約就有理由把他們全部處死。

隻可惜,這個時候王約也不能夠這麼做。

王約隻能夠將王齕的屍體和戰敗的情報一並送到鹹陽,向鹹陽請求援軍。

作為一個老秦人,他倒是有死守的勇氣。

王齕戰敗、身死的消息傳到鹹陽,鹹陽朝堂一時失語。

秦王嬴政剛繼位的時候,有三個輔政將軍,分彆是蒙驁、王齕、麃公,王齕算是這段時間軍中的第二人。

然而,就秦始皇繼位的這短短幾年間,蒙驁長子蒙武戰死,軍中第三人麃公戰敗身亡,如今軍中第二人王齕又慘敗羞憤而死,秦國一時間竟然有種戰將凋零之感。

禍不單行。

王齕死亡的消息傳來沒多久,秦國另一員大將李崇死亡的消息也傳來了。

李崇是李牧的親大伯,年紀已經很大了,又被侄子李牧擊敗,臉上掛不住,所以終究沒有撐過去。

他的兒子李瑤、孫子李信隻能扶靈守孝。

二人更是發誓與李牧誓不兩立。

呂不韋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立即命令內史騰總領南陽郡、南郡軍事,並與趙姬達成一致,派遣大將白竭領兵前去救援。

至於救援所需要的人口、物資之類,呂不韋又瞄向了羅網提供的情報中的那些“富戶”身上,這些不久前幫助軍中將領、士兵捐獻糧食、加官進爵的“富戶”,似乎有私藏兵甲的嫌疑。

呂不韋並不會把所有人都一棒子打死,但是那些與鄧之戰中失聯的那些心培養的秦銳士等有關的富戶,呂不韋卻一個都不想放過。

經過一番政治鬥爭,這件事最終由呂不韋自認的自己人李斯以及趙太後的手下內史肆主持,在羅網和秦軍等的配合下,共同行動。

這次行動,在趙太後、徐庶等人的有意擴大下,拔出蘿卜帶出泥,一共處理了兩千多個戰爭代行者,徐庶等大虞人員斬首的就超過千人。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很多戰爭代行者的部隊進行了叛亂,但零散的叛亂麵對雷霆一擊的秦軍根本就翻不出任何風浪。

經過對著兩千多個戰爭代行者所擁有的的三千多座小城邑的掠奪,大秦又狠狠的回了一波血。

大秦得到了大量的奴隸、糧草、財富,大虞則乾掉了大量戰爭代行者,可謂是雙贏。

不過遠水解不了近火,秦庭的增援與應對並不能夠飛奔到鄧城,鄧城的情況也越來越危機。

就算是以諸葛亮、嶽飛、趙雲、張郃之能,也沒有辦法輕鬆攻占襄陽,他們的策略還是圍點打援。

為了達到這一策略,大虞再次對秦國的水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

在不惜代價的進攻之下,秦國殘存的水軍隻能夠死守鄧城水寨,將漢水的製水權拱手相讓。

大虞軍隨即在樊城築堤堵水開挖水渠,做出水淹樊城的姿態。

鄧城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並不適合水攻,但樊城卻不然。

水攻樊城的可能性極高。

如果王齕沒有死,那麼就算是王齕慘敗一次,樊城守軍也不至於完全喪失信心,但王約竟然沒有隱瞞王齕死亡的消息,還將王齕的屍體送往鹹陽,這就讓樊城上下徹底惶恐。

如今,主力慘敗、王齕身死、鄧城被圍、援兵未至,敵軍又一副要水攻的姿態,頓時讓樊城上下人心惶惶。

距離白起水淹鄢城的事可還沒過去多久,離得鄢城不算遠的樊城上下,自然知道水攻的慘狀。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從樊城北部出現了一直掛著太史大旗的“韓”軍。

樊城上下當然知道,名義上屬於韓國的太史慈、樂進所部這幾年一直在騷擾南陽盆地,不久前還擊退了南郡太守內史騰。

如今太史慈所部出現在這裡,是不是意味著南陽郡已經出事了?

南陽出事,那他們這裡自然就不可能再有援軍,自然就是一片死地了!

這個時候,投降虞軍的秦軍將領、士兵也紛紛來勸降,宣傳虞軍的大好政策。

多番因素之下,樊城投降。

投降之後的樊城守將才知道,那支太史慈的部隊,是虞軍假扮的。

虞軍全程用了攻心之計。但事已至此,秦軍又能如何呢?

樊城城頭變化大王旗,意味著鄧城徹底變成了一片死地,其處境甚至比當年被大虞兵圍的郢都還要艱難。

王約仰天長歎,自知凶多吉少,但卻仍舊想要死戰到底。

令他意外的是,那些新訓練的秦銳士也都一個個死誌決絕,沒有一點投降的意思,在幾次攻防戰中,更是表現的勇猛無比。

這讓王約一度以為自己是不是誤會他們了。

但事實上,這些人隻是知道落到同為戰爭代行者軍隊的大虞軍手中,會是什麼下場而已。

但凡有一點活著的機會,這些戰爭代行者軍隊寧願賣了王齕也要求活;但如果沒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他們死戰的意誌也比所有人都要堅決。

隻是,他們真的沒有活下去的希望嗎?

答案是否定的!

他們僅剩的希望是乘船而逃。

至於逃到哪裡,雖然眾人意見不一,但最終還是有一個叫錢謙益的聰明人給出了一條妙計:“現在虞軍水軍主力其實在防守北方,且我們就算是逃回秦國,也未必不會被秦國處死,既然如此,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我們奪取水軍後,出其不意,沿漢水之下,走雲夢,入洞庭,沿湘水逆流而上,一路深入百越之地,乃至去嶺南、去緬甸?

中原我們暫時是無力爭鋒,但憑我們所部的精銳,去了那些地方,還不是如入無人之境?到時候發展上幾十年,再殺回來就是!”

錢謙益的妙計最終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讚同。

於是,串聯起來的兩萬餘戰爭代行者精銳,在得到了王約的信任之後,突然反叛,入水寨,奪去了水軍之後,立刻順流而下。

這一舉動,直接把王約搞蒙了。

望著空無一船的水寨,王約氣得破口大罵。

諸葛亮等人同樣有些意外,不過他們意外的是這股秦軍竟然沒有北上,而是選擇了南下。

圍師必闕,鄧城僅剩的水師就是大虞給秦軍留下的後路,為了讓秦軍上鉤,虞軍也確實沒有看的那麼緊,當然了,也的確在漢水周圍尤其是上遊布置了重兵,但秦軍的反其道而行之,卻的確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因為鄧城以南,全部都是大虞的地盤兒。

不過,問題不大,因為大虞水軍的水下部隊可一直都在盯著呢!——

準備結婚了,女方陪嫁車房,孩子跟我姓,大概就是這樣子。

最近可能比較忙,隻能抽空手機碼字,請大家多多包涵!忙過這一兩周就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