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史騰,本姓葉,是“葉公好龍”的葉公的後裔。
葉公可並不像“葉公好龍”故事裡那麼愚蠢,事實上,曆史上的葉公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不僅有存國之功,而且一度成為令尹、司馬,身兼楚國軍政大權於一身,並且得到了善終。
要知道,楚國的令尹可是一個高危職業,十個裡有七八個不得善終。
葉縣,就是葉氏一族的祖地,是葉公的封邑。
內史騰的很多家眷、親人以及大量葉氏一族的族人,一直被安頓在那裡。
內史騰的子嗣就隻有一個女兒,所以也沒有安置在鹹陽的必要。在這種戰亂頻仍的情況下,把唯一的後代安置在葉縣,則可以向葉縣上下表明,他內史騰不會放棄葉縣老家,以便安定葉縣人心。
內史騰希望葉縣父老能夠堅持的久一點。
但人心卻是個很複雜的東西。
這些年來,葉氏一族付出很多,不僅城外的大量田地、莊園被毀,族人也戰死了不少。
最開始,葉氏一族自然是恨大虞欲死,但隨著大虞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這次直接出現了未曾見過番號的兵馬從宛城方向前後夾擊之後,葉氏族人就意識到情況不妙了。
是繼續為了征服葉地沒有多少年的秦國和大虞死磕,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對於很多家族而言,似乎並不是一個很難的選擇題。
至於葉氏一族族長葉騰也就是內史騰的意見,葉氏一族的其他實權人物選擇了無視。
他們並不想陪內史騰做大秦的忠臣,為大秦殉葬。
你內史騰無後,我們可有後呢!
不過,為了葉家未來能夠有更重的話語權,為了保證葉家投降後的地位,葉氏一族的族老們還向趙雲、樂進所部提了投降的條件:除非大虞皇帝答應納內史騰之女葉子衿為妃,否則葉家決不投降。
葉家送上葉子衿,也是有一定的小心思的,既可以以葉子衿的身份離間內史騰和秦國的關係,逼迫內史騰投降;同時,因為內史騰無後,隻有一個女兒,那麼以後一旦內史騰死了,葉子衿的關係就是全體葉家的關係。
葉家還決定每房出兩個嫡女作為陪嫁的滕妾——這個時代一直存在著陪嫁姐妹作為滕妾的傳統的。
至於葉子衿的意見,同樣被他們無視了。
但聰慧精明的葉子衿卻選擇了接受族老們的道德綁架,因為她很清楚,一旦破城,她的下場隻會更慘。
聰明的女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趙雲一聽葉家的條件,下意識的就想要拒絕,他可不想成為法孝直第二。
隻是一想到辛苦一下陛下的腰子、犧牲一點個人的名譽,就可以讓葉城更順利的歸順,就可以少死成千上萬的兒郎,趙雲終究做出了違心的決定。
作出決定的那一刻,趙雲總覺得自己心中丟了點什麼。
葉城投降事宜談妥之後,葉子衿就作為禮物帶著厚重的嫁妝和數量龐大的滕妾來到了趙雲營中。
看到兩位數的滕妾數量,趙雲臉色通紅,隻覺得自己已經不乾淨了,連看都不想看她們一眼。
然而令趙雲驚異的是,看似毫無主見的葉子衿竟然態度堅決的主動求見趙雲,並向趙宇提出前往宛城勸降內史騰。
趙雲之前其實已經將內史騰的族侄派了過去,葉子衿主動開口,卻在意料之外。
“家父性子執拗,一般人去勸隻會激起家父的逆反心理,知父莫若女,將軍何妨讓小女子一試?且家父經營南陽日久,南陽官員百姓大都受其恩惠,一旦家父願意主動勸降其他城池,則南陽可定矣!”
這是葉子衿的原話。
因為不確定葉子衿究竟是真的想要勸降內史騰,還是借機逃走,趙雲並沒有立即答應,但是覺得葉子衿應該不會自赴死地,和內史騰一起困死在宛城的趙雲,最終還是把葉子衿也送到了諸葛亮那裡。
諸葛亮試探一番之後,覺得葉子衿應該是真的想要救內史騰,且就算是葉子衿有彆的心思,對大勢也沒有什麼影響,一旦成功卻會得到巨大的收獲,便放她入城。
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對大虞極為有利的。
內史騰帶著五萬秦軍向諸葛亮投降,在內史騰的勸說下,宛葉之地的大部分城市都選擇了投降,南陽盆地的精華幾乎全部落入大虞的手中。
葉子衿也憑著這個功績,足以在董璜心中留下一定的地位,不至於成為一次性的工具人——儘管董璜現在都不知道他自己又多了一個妃子。
內史騰投降之後,諸葛亮所部再接再厲,命嶽飛所部進逼武關,命趙雲所部再臨上庸,與張郃所部配合,尋機進攻漢中。
漢中之前在王翦的經營下,防線固若金湯,就算在秦軍王恒所部主動撤退出巴中的情況下,高順軍團這幾年也仍舊沒能打出去,在巴蜀憋得極為難受,諸葛亮想看看從南郡方向能不能有所突破。
不過考慮到曆史上從南郡方向進攻漢中就沒有過成功的案例,所以諸葛亮也並沒有抱很大的信心。
諸葛亮不僅對攻占漢中沒信心,對攻占武關也沒有必勝的信心。
武關的位置,其實就位於曆史上鼎鼎大名的商於之地,張儀騙楚懷王說將商於之地給楚國,位置就在這附近。具體一點,其實就是丹水、析水之間,武關內側有商縣,外側有析縣,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鎮,也是秦楚的重要邊境線。
楚懷王一聽秦國要給楚國商於之地,就利令智昏,實在是因為這個位置實在太重要,一旦占據,就可以直接威脅到秦國的心腹之地——鹹陽。
這個世界的,武關北依少習山之岩險,東、西、南臨漢水支流丹水的支流武關河穀之絕澗,“山環水繞、險阻天成”,是一處險塞。
白竭入武關依托武關防守,嶽飛所部也無可奈何。
在當今的條件下,隻要將領不是特彆昏庸、士兵敢戰,那麼像武關這樣的要塞,幾乎不可能被攻陷。
武關如此,劍閣如此,就連旬關也如此。
秦國的基本盤為四塞之地,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優越,就算是被大虞打到了這種程度,基本盤也仍舊固若金湯。
不過,固若金湯歸固若金湯,南陽丟失,虞軍進逼武關,以及之前虞軍進逼旬關,還是給秦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老秦人的血性也被激發了出來。
說起來,這三年大虞如火如荼的攻勢,主要是秦人吃了糧草不足又有大疫的虧,國力極度衰弱,沒有力量發動大規模的反擊,如今秦國的基本盤也算是穩固了下來,秦人就又想著複仇了。
六世之餘烈,至少到目前為止關中都是人心在秦。
當然,秦國也不是隻收到壞消息的,最大的好消息是王翦擊敗了李牧。
曆史上的王翦與李牧的能力應該在伯仲之間,都比蒙驁高那麼一線。同等情況下,二人很難說誰能擊敗誰,但這次二人卻遇到了意外的情況。
在滎陽更上遊渡河的王翦,利用第一場大雨河水暴漲之機派兵在沙丘附近決堤,恰巧此時胡車兒和秦宜祿也悄咪咪的在王翦所部的上遊朝歌決堤,頓時黃河下遊北側一帶成為澤國。
王翦沒有想到有人竟然在自己上遊決堤,沒辦法,隻能北去避開大水擇路返回,結果當頭撞上了李牧所部。
本來在河北齊燕故地鎮壓反抗力量的李牧,在得知黃河決口的消息後,本能的覺得情況不對,便親自帶兵探查情況,組織救援,結果當頭撞上了王翦所部。
此時,雙方帶的人數其實差不多,都是三五萬人,然而,王翦軍背後卻有洪水的威脅。
真·背水一戰!
“兄弟們,我們已無退路,不想死,就跟我殺回大秦!”
王翦怒吼一聲,身先士卒。
喜歡穩如老狗的王翦,還是第一次這麼拚命。
就算是之前奇襲閬中的時候,王翦都沒有這麼的身先士卒。
絕境之中的這支由王翦一手訓練出來的秦銳士,也沒有給王翦丟人,這一刻他們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對李牧所部發動了不顧生死的進攻。
不是誰都能玩兒背水一戰的,但是王翦能玩。
這種時候,就算是李牧也抵擋不住,全軍敗退五十裡。
王翦所部則乘機退往鄴城。
在鄴城,秦國也是布置了重兵的,因為這裡是對抗趙國的前線重鎮,再往北可就是趙都邯鄲了。
王翦所部抵達鄴城後,立即作出了北上邯鄲的姿態。
此時的邯鄲城,趙王和主要的官員其實都已經遷移到了薊城,但這並不妨礙邯鄲是對抗秦國的前線第一重鎮的地位。
但重鎮和王都還是有所區彆的。
因為趙王君臣的離去,此時的邯鄲城軍心士氣幾乎跌入了穀底。
王翦統帥鄴城等地的二十五萬精兵兵圍邯鄲。
並做出了引漳河水灌城的姿態。
邯鄲城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它並不像大梁那麼容易被水攻,但水攻也不是不可能,畢竟秦軍有著水攻鄢城和剛剛的決堤黃河的先例,這讓邯鄲城陷入了絕望之中,求援信一封接一封的送。
然而此時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的成建製精銳就隻有李牧的十六七萬人馬。
全國的兵馬也能夠湊出一二百萬,但是有的防守邯鄲,有的防守太行八陘的其他幾處要地,有的鎮守地方,同時還被水災拖住了手腳。
趙國也很難。
趙國的戰爭代行者更難。
他們陷入了和齊國戰爭代行者一樣的迷茫:明明我們的土地比曆史上大得多,也強盛得多,但這一幅亡國之兆的樣子是怎麼回事兒啊。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這一刻,很多戰爭代行者才真正領悟到這句話的精髓。
但幸好我們有李牧。
李牧這一刻,不僅成為趙國的救星,也成了趙國戰爭代行者的救星。
被寄予厚望的李牧隻能從真·泥潭中抽身,集結軍隊去救援邯鄲。
為了鎮壓河北燕齊故地的反抗,李牧的很多精銳都拆分了出去,這也是李牧之前慘敗的重要原因,但正常情況下的話,李牧並不怕王翦。
然而,當李牧終於集結了兵力趕到邯鄲與王翦軍對峙的時候,一個驚天的消息傳來——井陘被攻陷了。
(左側是地形簡圖,右側是城市圖)
李瑤、李信父子,率領二十萬精銳攻克趙軍井陘防線,兵鋒直指李牧軍後路鄗縣。
與此同時,新銳將領楊端和帥軍出轑陽,與王翦所部呈掎角之勢。
王翦、李瑤、楊端和三路大軍集結的秦銳士就超過了三十五萬。
可以說,秦國把在大虞那裡吃的窩囊氣,全部撒到了趙國頭上。
原先為與大虞決戰準備的援軍,之前因為糧草等各方麵原因,沒能前往滎陽、宛城,這次統統去了趙國。
不僅僅是這些部隊,憋屈了三年的秦國的終於再次開始了大規模征兵,保守估計,在不影響漢中、武關、滎陽方向防禦的情況下,秦國至少還能夠再抽掉包括十五萬秦銳士在內的百萬大軍進入趙國。
儘管說,這兩次出動的進入趙國的秦銳士中,有一半以上其實是戰爭代行者的人,但隻要不出現鄧城那種情況,戰爭代行者還是很可靠的。
明明是大虞和大秦多年的戰事,結果打著打著,竟然成了針對趙國的滅國之戰。
很顯然,秦國是想要一鼓作氣乾翻最後一個敵人,然後全力以赴與大虞決戰。
而此時的大虞,卻在救災。
趙國顯然已經沒有能力救災了,於是大虞便征發韓、魏、齊三國的民眾去救災。
這種救災並不是征發徭役,而是付報酬的,主要目的也不僅僅是救災,而是讓幾國百姓切實認識到秦國的殘暴和大虞的仁義。
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要想九州成為征服這個世界的大本營,要想得到更多的自然人的歸心,這種爭取人心的行動還是很重要。
趙國和秦國都默認了大虞的行動,趙國甚至默認了大虞占據黃泛區——反正這些地方沒個五六年連正常的生產都無法恢複,更不用其他了,大虞願意背上這個包袱,願意治理黃河,就隨他去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