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寧回到宿舍已經是亥時一刻,差不多夜裡九點半,他著實也累得筋疲力儘。
第一次給彆人做老師,第一天上課,他才發現當老師並不容易。
首先他肩頭就有了一份強烈的責任感,希望五個學生都能考上縣學,其次他對縣學考試並不熟悉,他自己也得殫精竭慮去尋找其中的規律。
五個學生,除了明仁和明禮外,其他三個他之前都不認識。
可人的情感就是這麼奇妙,當他們叫自己師兄那一瞬間,範寧便覺得自己生命中就和他們三人有了某種難以言述的紐帶。
宿舍裡很安靜,兩個舍友都已經入睡,範寧沒有點燈,摸黑向自己床鋪走去。
“範寧,現在才回來?”
段瑜身體不太好,睡眠很淺,範寧輕微的腳步聲還是把他驚醒了。
“嗯,你睡吧!我也要睡了。”
“我提醒你,明天是三月十五,下午參加興趣社活動。”
“哦!你不說我還真忘了。”
範寧撓了撓頭,他昨天還對明天的興趣社念念叨叨,可今晚開了補習班,他便完全把興趣社拋之腦後了。
範寧在自己桌前坐下,拿出茶社給他一份資料,需要他事先準備一些物品,光線太黑,他看不清上麵的字。
但點燈又會影響舍友休息,範寧隻好把資料放回抽屜,天亮再看吧!
範寧躺在床上,心中卻始終牽掛著這件事,如果不弄清楚,恐怕自己今晚睡覺也不會太香甜。
這是範寧前世留下的一個習慣,如果心中被一件事牽掛,他會想著這件事,睡覺不會踏實。
他終於忍不住小聲問道:“段瑜,明天去茶社,我需要事先準備點什麼?”
段瑜輕輕打了個哈欠,睡意朦朧道:“我想至少該有套茶具吧!”
“茶具!”
範寧敲了一下腦袋,對啊!這麼重要的物品,自己怎麼忘記了?
........
其實範寧對點茶並非一無所知,去年跟隨範仲淹進京途中,範寧就一路看小福點茶,他雖然沒有親手試過,但流程他基本上知道。
俗話說‘唐酒宋茶’,茶在宋朝人生活中,那是和一日三餐相提並論的。
宋朝的上層社會更是以烹茶為風尚,三月季春最賞心之事為‘經寮鬥新茶’。
而十一月仲冬最賞心之事就是‘繪幅樓削雪煎茶’。
文人雅集,品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文人們邀三五好友,帶幾個美貌如花的茶妓,擇一清雅之所,品茗鬥茶。
蘇軾詩雲:‘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說的就是他在揚州石塔寺參加茶會的情景。
範寧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剛下課,他便匆匆趕去敬賢橋南麵的南橋瓦肆。
瓦肆有點像今天的綜合體,就是一片專門的集市,裡麵吃喝玩樂樣樣俱全,要比今天的綜合體大得多,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範寧找到了一家茶具店,掌櫃個子很矮小,但一雙眼睛卻很毒辣。
他見範寧穿著縣學青衿深衣,便知道這是今年縣學新生,對茶還是一竅不通,用不著拿出名貴茶具。
“今天下午有興趣社,小官人是新生吧!昨天就有三個新生過來買茶具。”
範寧笑道:“我不太懂,掌櫃能否介紹一下?”
“沒問題!”
矮個子掌櫃指著架子上的一排茶具給他介紹,“完整的一套茶具有十種器具,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茶筅和湯瓶。”
範寧聽得頭昏眼花,他在回想小福箱子裡的一大堆茶具,感覺根本對不上號。
“這是什麼?”
範寧拾起一隻竹籠模樣的圓罐,編得很精致,裡麵隔成兩層,上麵有細細密密的小孔。
“那就是茶焙,養茶用的。”
原來這就是茶焙,範寧想起小福給他說過的話,便笑道:“茶餅一般要定期加溫吧!茶餅的保養很重要,有‘三分茶,七分養’的說法。”
“說得太對了!”
掌櫃豎起大拇指讚道:“茶餅怕潮,需要保存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尤其在我們江南地區,一旦受潮,就容易黴爛,但又不能太乾燥,太乾燥的茶餅會變成枯黃色,成為次品。”
“這些茶具我都要買嗎?”他又指著架子上長長一排器具問道。
掌櫃搖搖頭笑道:“你們是學生,不需要這麼多,隻要買茶盞、茶匙、茶筅和湯瓶四樣就足夠了。”
“煩請掌櫃推薦一下!”
掌櫃從櫃子裡取出一隻黑漆木盒,“這就是最普通的茶具,如果家境一般,買這四件套就行了,五百文錢。”
“彆的學生都買這個?”範寧問道。
範寧並不是想攀比,他記得小福給他說過,茶具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能否點一盞好茶。
他雖然不懂茶具,但端起一隻賞心悅目的茶具,確實很愉悅心情,掌櫃賣給他這套茶具確實太普通,毫無美感可言。
掌櫃還是要看人下菜的,縣學生如果是大戶人家,根本就不會來買茶具,家裡本來就有。
一般隻有出身貧寒,或者從鄉村出來的學生,才會第一次接觸茶技,前來買茶具,給他們介紹太好的茶具沒有必要,拿出最便宜的茶具就夠了。
但如果是文士來買茶具,掌櫃就會一套套茶具拿出來,詳細講解推銷。
所以當範寧一走進小店,掌櫃就不打算在他身上浪費太多精力。
“看各自家境吧!”
掌櫃淡淡道:“也有不少學生來買上好的茶具,具體怎麼買因人而異,我隻管推薦,小官人買不買,我不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