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無義戰(1 / 2)

大宋超級學霸 高月 6913 字 11個月前

房間很小,寬不到一米,長一米八左右,房間兩邊的牆皮已大片剝落,露出裡麵的青磚,雖然幾天前打掃過,但還是隱隱有一股黴味。

正前方約齊大腿的位置放著一塊木板,大小像一扇小門,搭在兩塊突出的磚塊上。

這塊木板可以躺在上麵睡覺,也可以當凳子坐在上麵。

在門板上還放在一塊更小的木板,範寧略一思索便明白了,這塊小木板應該是桌子,他將小木板拾起,搭在麵前的兩塊磚頭上,坐下後正好齊胸,這塊木板有著厚厚一層油光,隨處可見墨汁留下的汙漬。

想到墨汁,範寧一抬頭,隻見頭頂上掛著一隻很陳舊的籃子,他從鉤子上取下了籃子。

籃子裡東西不少,有硯台、一支新筆、半塊殘墨,大半支蠟燭,一塊火石,兩張糊名用紙條,一瓶漿糊,還有一隻盛清水的竹筒。

這時,一名士兵拎著水桶走來,冷冷道:“把竹筒放在桌上!”

範寧連忙將竹筒放在桌上,士兵舀了一瓢清水,注滿了竹筒,隨即又道:“可以把蠟燭點起來。”

範寧點亮了蠟燭,房間裡頓時變得明亮起來,他心中也有了一絲暖意。

時間一點點過去了,天色已麻麻亮,這時,所有的考生都已入場,士兵將考試院大門轟然關閉。

每條巷子由兩名士兵和一名監考官負責,在巷子儘頭第一號是廁所,裡麵放著一隻糞桶。

二號和三號永遠是最可憐的,他們與糞桶比鄰而坐,不得不忍受刺鼻的惡臭。

不過省試就好得多,靠近糞桶的兩間考號不安排考生,但解試還沒有考慮那麼多,總有考生會不幸抽到糞號。

這時,遠處的鐘聲敲響,這是要求開始準備。

範寧這才發現牆邊有一根細繩子,原來外麵還掛著一個鈴鐺,拉響鈴鐺,監考官就會過來。

趙修文給他們說過,隻有上茅廁、交卷時可以拉鈴,其餘沒有什麼特殊事情儘量不要拉鈴。

否則被監考官盯住,給一個考風不良的評語,會影響到審卷官評審卷子的。

解試有很多細節,稍有不慎就會中招,每個考生都需要小心翼翼,從這個程度上來說,解試比一場戰爭還要令人緊張。

這時,監考官開始發試卷,每人四張紙,其中兩張正式考卷,另外兩張是草稿紙。

今天是解試第一天,考議論文,明天考對策文,而後天考默經和詩。

時間都是一樣,四個時辰,其中議論文不得少於千字,而對策文不得少於一千五百字。

蠟燭已經滅了,放進籃子裡,範寧不慌不忙開始研墨,耐心等待著正式開考的鐘聲敲響。

‘咚——咚——’

低沉的鐘聲沉悶敲響,大宋皇佑二年的解試終於拉開了序幕。

士子們先提筆在卷子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籍貫和考場號,又在左上角寫上卷號。

這時有鈴鐺‘當啷!當啷!’傳來,這個聲音令每個士子都摒住了呼吸,這是報題聲,題目隻出現一次,看不清就得拉鈴了,可那樣勢必會引起監考官的不快。

鈴聲到了範寧麵前,士兵出現了,他舉著一塊牌子,牌子上就是今天的議論題題目。

《春秋無義戰》

果然和自己腦海中的記憶一樣,沒有偏差,範寧稍稍鬆了口氣,提筆在稿紙上寫了下今天的議論文題目:《春秋無義戰》。

這是《孟子.儘心》中的一句話。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伐,上伐下也,敵國不相爭征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春秋時代沒有合乎道義的戰爭。最多也就隻是這一國或許比那一國要好一點......

關於怎麼理解孟子這段話,一直有各種注釋。

孫子在《孫子兵法》一開篇就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範寧卻想到了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對這段話的理解。

《春秋》每書諸侯戰伐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為合於義而許之者。但就中彼善於此者則有之,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

不過從範寧的個人態度,他並不是很讚成孟子這番話。

沒有春秋的混戰,怎麼會有戰國七雄?沒有戰國七雄,怎麼會有秦朝的統一?沒有大一統的基礎,怎麼會有中國的再一次崛起?

曆史自有其規律,要是大家都遵從義而不戰,諸侯國們和和氣氣保持兩千年,那後世的中國就是一盤散沙。

從曆史唯物論來說,春秋確實無義戰,但這種戰爭卻是必須的。

不讚成歸不讚成,但範寧還是要遵從大義,寫一篇能讓他得高分的議論文。

這篇文章範寧已經準備很久了,略一沉吟,範寧在稿紙上寫下了他的議論文。

雖然宋朝的議論文並不像明清八股文那樣拘泥於格式,但在科舉中,一般都會開宗明義,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也是沒有辦法,審卷官要麵對成千上萬的卷子,一般不會有太多耐心仔細幫你推敲,一般看到一半,考生還在囉囉嗦嗦,不知所雲,這種卷子就直接判死刑。

必須在開頭兩三句話就抓住審卷官的眼球。

範寧之前至少準備了三個方案,他一直拿不定主意,這一刻他最終決定,用朱熹的注解來作為自己的開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