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明人不說暗話,盧植久負盛名又個性耿直,自也不是那種和人彎彎繞的性格,當下便坦誠告知。
原來,說來說去還是四個字,功高難賞。
此次北伐,聲勢浩大,又是皇帝親征,但是結束的卻極為迅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便告勝利,幾乎成為了蘇曜個人的獨角戲。
兩座堅城,全部是一日即下,浩浩蕩蕩的中軍與諸侯聯軍成了為其打掃戰場的輔兵.
如此高效的表現,自然震撼眾人,該如何賞賜就成了尚書台中吵破頭的一件大事。
有的人認為,不能孤立的看待此次北伐,其本就是平原戰後的收尾掃蕩戰,敵軍已亂作一團,誰去都能輕易拿下,隻不過蘇曜的速度太快,便宜了他而已,不能過於高估其戰功表現。
老實說,這屬於主流看法。
但也有的人認為蘇曜在平原之戰中的表現已經足以證明其超凡的軍事才能和忠誠之心,此次北伐更是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威名,若不重賞,恐難以服眾,更讓地方諸侯看中央的笑話。
就在尚書台內部的激烈討論中,最終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一方麵,由於蘇曜的戰功過於顯眼,而且其之前在平原之戰中大加封賞,升冠軍侯,這次該如何封賞讓尚書台感到為難。
另一方麵,也有人擔憂過重的封賞會進一步加劇蘇曜的權勢,甚至引發朝廷內部的不穩定因素。
盧植作為北伐的主要策劃者之一以及實際上的全軍統帥,不但對蘇曜的戰功有著最直觀的認識,同時兩人之間的關係也不像其與大將軍那般僵硬。
於是乎,朝廷便決定派他出馬先行溝通,尋求一個既能彰顯朝廷對蘇曜功績的認可,又能保持朝廷內部穩定的解決方案。
“賜婚和加食邑三千已經是定下來的事情了。”
“另外朝廷還準備封你一郡太守。”
一郡太守?
隨行的成廉劉備等人倒吸一口涼氣。
那可是封疆大吏啊!
最關鍵的是,20歲的太守,簡直聞所未聞啊。
這些震驚,而蘇曜和衛明則是暗自點頭,對於這個結果,也算在他們預料之中。
蘇曜現官職為比兩千石虎賁中郎將,下一級便是秩二千石的諸侯國相和地方太守。
按照正常升遷路徑來說,除了走皇後路線的外戚,普通人想要在朝廷中央任九卿以上的重臣基本都要有在地方任職的經曆。
正所謂出將入相,大漢朝文武之間無壁壘,想要供職權利中樞的人,若是對地方政務完全不通那是難以想象的。
而蘇曜這一次,事急從權也好,簡在帝心也罷,被皇帝連番提拔,直接跳過了那些,一步踏入兩千石,先任騎都尉,後升虎賁中郎將。
這導致了他下一步的升遷路線被卡死。
沒有地方經驗,九卿以上誰也不敢讓他來當。
那麼就隻能繼續武將線走到頭,下一步可就該拜將軍了。
而將軍.
在當今還是很金貴的。
常規的雜號將軍基本是逢戰拜將,戰後撤銷。
故而,眼下與那天下大亂後中郎將多如狗的時代尚有差距。
在如今朝廷秩序尚在的時候,中郎將和校尉就是武官常規能做到的頂級,再往上的重號將軍如大將軍和驃騎將軍等因為其開府的特權,朝廷是絕不會輕易授人。
後漢一朝,這種頂級的開府將軍便是外戚和閹宦專用,以為輔政。
而當今皇帝對此更是極為重視,就連那大將軍何進還是因為黃巾之亂時,迫於時局,才緊急拜將。
其餘人等如皇甫嵩朱儁等人也不過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而已,在戰後才因功被拜將,還是把車騎將軍分了左中右三等份
如此操作,可謂讓天下人大跌眼鏡,也對這位九五至尊的小氣一事腹誹不已。
然而,即便如此,在戰亂平定後不久,這些將軍也被朝廷找各種理由罷免收回了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