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混,河南開封人,東漢名儒大司農鄭眾的曾孫、尚書鄭泰的弟弟。
其人在曆史上,未來成為了曹魏的大臣,曆任多地太守,後官至將作大臣。
在正常的世界線上,鄭混應該是跟著他的哥哥一起隨董卓西遷,然後因與其兄鄭泰、何顒和荀攸謀刺董卓事泄之後,逃亡避居壽春,一同受到了袁術的禮遇。
不過與其兄最終出仕袁術,亡於揚州刺史之任不同,鄭混看出了袁術必敗的結局,不與其為伍,而是帶著家人一同去投靠了好友——豫章太守華歆,最終兜兜轉轉的入了曹操的丞相幕府。
而現在嘛,就像王郎等人陰差陽錯的被留在了洛陽一樣,尚未混得什麼官位的鄭混根本就沒入董卓法眼,等他回過神來後,隻能往著董卓大軍的揚塵興歎。
而同樣的,由於本人地位不高,鄭家在臥虎藏龍的京師中根本入不了這些世家高門的核心圈子。
故而,對於這場短短一日間便風雲突變的蘇袁之爭,鄭混根本就是還沒得到什麼信兒,一切便已塵埃落定。
當回過神來後,鄭混就隻能驚愕的看著城中被砍的是一片血雨腥風,然後自己就成為了脅從叛亂的黨羽,被冠軍侯一網打儘.
而如他這般的,倉促間被卷入的也不在少數。
對於蘇曜來說,這自然是一個清洗京師殘餘勢力,同時收繳軍費糧秣的大好機會。
然而對這些人來說,這卻是一場結結實實的災難,是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
如今,簽字畫押已了,每個人都是重罪在身,他們的行為不但給自己帶來了災厄,也給家族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鄭混自然不甘心於此。
於是乎,在聽到蘇曜給了他們一個上戰場來洗涮自己罪名的機會時,他毫不猶豫的接受了。
這簡直讓一眾世家子們驚呆了。
不少人都大張著嘴,好似看死人一樣看著鄭混。
要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這自古以來,當兵,尤其是那一線的大頭兵,從來都是吃苦受累,戰死風險極高,君子所不為的選擇。
正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是也。
世家子從軍,那可以說起步不是郡縣內領兵的從吏,就是軍中高級彆的武官,哪有從大頭兵乾起的?
那都是無賴、流氓、盜匪和流民之流不得不為之的選擇。
於是乎,當蘇曜給出這個選擇的時候,範彬等人才會如此無語,頗有一種你是不是想讓我去送死的感覺。
也因此,他們才會如此驚訝於鄭混的決定,沒想到這個經學世家的傳人竟然如此大膽和決絕,孤注一擲。
不過嘛,這些人自然不知,與鄭混方才大義凜然,說得好似是要慷慨就義一般的豪言不同,他鄭混棄筆從戎乃是深思熟慮的決定。
在這仿佛必死的選擇下,他卻看到了一線生機。
這個冠軍侯,實在是太能打了。
他出道以來還沒有傳來過一次可考證的敗績,完全是百戰百勝啊!
匈奴人擋不住他,黃巾賊也攔不了他。
為禍數年,擁兵十數萬大軍的張純張舉在他麵前仿佛是紙糊的一般,被摧枯拉朽的擊潰。
甚至,這個人帶著那一點點的兵力出塞遼東,幾個月下來就又把周圍都打了一圈,直殺得是四夷賓服不說,立國兩百年的高句麗都被他給搞沒了。
如果說一次兩次的大勝,朝中公卿們姑且還能以對手太弱,或者運氣了得來推說。
但是,當蘇曜一次又一次,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後,所有的質疑都變得不合時宜。
冠軍侯蘇曜,也就此成為了今年來朝野上下討論度最廣的人物,甚至連十常侍覆滅,董卓亂京師都不能壓製其熱度。
甚至,連那董卓麾下如日中天的西涼鐵騎,也在他的鐵蹄下潰不成軍。
這冠軍侯竟然是以如此閃電般的攻勢就驅逐了董卓,還在一夜之間下了洛陽城。
鄭混無法理解,但他覺得這確實是強的沒邊了。
鄭混有預感,跟隨這樣的領袖,即便是在戰場上九死一生,但隻要能夠立下戰功,洗刷罪名,甚至為家族帶來榮耀,那都是值得的。
更何況,鄭混心中還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他身為鄭家子弟,自幼飽讀詩書,對兵法戰策也有所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