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史,乃是朝廷的耳目。
在最初先秦時期,他們隻是負責記錄的史官和秘書官,自秦朝置禦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後,禦史第一次被引入了監察職能。
而在漢朝,又設禦史台,領導侍禦史、治書侍禦史等,甚至包括大漢外放巡查的刺史,也都是禦史的一種。
且說在那新莽時期,王莽曾將“三公”一口氣變成“十一公”,分彆為太師、太傅、國師、國將、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更始將軍、衛將軍、立國將軍、前將軍。
待劉秀稱帝後,便下詔撥亂反正,恢複漢朝的舊製度,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後又去除“大”字,又將司馬改為太尉。
而這司空,實際上便兼有過去禦史大夫的職能,主掌監督之事。
故而,司空種拂才會如此決絕的發動禦史出擊,在朝堂上直接抨擊蘇曜。
不過,這一點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
除了讓坐在監國位置上的萬年公主生了場悶氣,提前罷朝外,並沒有造成什麼實際影響。
原因嘛也很簡單,蘇曜壓根就不上朝,他的重心都放在了軍隊上麵。
“聽說了嗎?你們聽說了嗎?!”
“朝堂要有大變化不說,連軍製都要有大變動了!”
“據說京師要設親軍十二衛,然後一口氣就是六個中郎將啊!”
“好家夥,真是好家夥啊!”
洛陽城外的軍營中,一片沸騰之聲。
蘇曜的改革計劃,大膽而激進,即便不需荀彧和賈詡等人提醒,蘇曜也知道其必然會在朝堂上受到頗多的阻力。
但是,對於這個問題,蘇曜並沒有選擇拖到最後再去解決,反而是提前主動釋放出消息,密切觀察局勢的發展,引導事件的走向,同時牢牢的將軍權握在手裡。
後世無數次改革,以及政治鬥爭的經驗告訴了蘇曜,槍杆子裡出政權!
隻要軍權在手,撮餌跳梁之輩,有何可懼?
他們要跳,就讓他們先跳吧,正好可以通過這段時間的發展來看清楚哪些人是自己的朋友,哪些人是可以爭取的目標,還有哪些人是那不可救藥,必須要徹底毀滅的敵人。
因此,在種拂和趙謙等人在朝堂上開始第一輪試探性的攻勢之時,蘇曜則來到了軍營中,親自為將士們升職授勳。
沒錯,授勳。
隨著親軍十二衛的設立,以及先期軍製改革的展開,蘇曜在軍中同樣設立了九品十八級的軍銜製度,以正式的軍銜等級取代了逐漸混亂的雜號校尉與將軍等。
如關張趙雲等人被授予的親軍中郎將便是對應正三品職官的中央諸親衛中郎將,乃是初級的將軍銜。
沒錯,仍然是中郎將。
這是蘇曜與荀彧賈詡等人商量後定下來的名稱。
考慮到這時人的接受程度,雖然蘇曜抄了大明朝衛所製的作業,但是卻沒有把後世的名字也一起抄過來。
畢竟,這時候的人們還是對現有的官職等級更加了解,同時也沒有經曆後世校尉遍地走,將軍多如狗的通貨膨脹,中郎將依然還有著充分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