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原漢(2 / 2)

一個年紀比較大,約莫五十多歲,看上去相貌堂堂的老者上前回答道。

“你是村三老?”劉協笑著問那老者,“姓什麼?叫什麼?原籍在哪裡?”

“小民姓周,名季,廬江人士,正是此間周家村的村三老。”

所謂三老,其實就是鄉村官員,同時又有參政議政之權。根據劉邦在西漢初年頒布的法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複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後來又增設了郡三老和國三老。

從而形成了鄉三老、縣三老、郡國三老的三級自治加議政體係看著就很先進吧?

其實漢朝的政治還是有許多地方表現得非常先進,甚至比後來的明清還要先進!

除了“三老製”和漢初實行過一段時間的軍功爵、郡國並行製之外,漢朝的地方行政體係也相當先進遠遠超過後世的明清!

漢朝的地方官寺規模龐大,郡國、縣兩官寺都下轄二十多個衙署,方方麵麵都有人去管。不像後來的明清,挺大一衙門裡麵沒幾個“有編”的,辦事的全是臨時工師爺而且漢朝的郡吏、縣吏也有比較好的上升通道。

許多茂才、孝廉,都是先當郡吏、縣吏,然後才得到被舉的機會。所以漢朝的地方官普遍能力不錯,看看曆史上後漢三國那通大亂就知道了!

一個個都能耐著呢,和明末那幫窩囊廢可不是一回事!

不過再先進的製度,也很難曆經歲月的侵蝕,到了東漢中後期,二十級爵製、三老製、察舉製甚至郡國並行製等等的,不是越搞越歪,就是名存實亡。世家大族開始壟斷一切!

而劉協現在要在司隸重建的,就是一套更接近於“原漢”的體製。

他是“授天書於赤帝子”,掌權後走“原漢”路線那是名正言順的,誰都不能說他不對吧?

當然不能照搬劉邦、蕭何在四百年前搞的體製,而是要在發揚“原漢精神”的基礎上,加以改良。

譬如,在“三老製”上,劉協就增設了“村三老”、“亭三老”和“朝三老”,前者是“皇權下村”,後者則是“民意上天”。村三老由全村的“一家之長”們推舉,亭三老由村三老推舉,鄉三老由亭三老推舉就這樣一級一級往上推,一直到朝三老。

而鄉三老往上,就不直接掌握政權了,而是成為了縣令、郡守、國相和天子的谘詢之官。

劉協看著眼前這個大概是周瑜親戚的村三老,笑著道:“大家都沒事就好那麼春耕進行的如何?今年可以播種多少畝?上麵借給你們的糧食、農具、銅錢又有多少?折算多少錢?質量如何?利息又是怎麼算的?”

這一連串的問題可不是隨便問的,而是有的放矢的,劉協就是想弄清楚底下那些官員有沒有把他的“好經”給念歪了!

他回到雒陽之後,就一直在各個護田校尉部的轄區內轉悠,已經抽查了幾十個村子了!隻要發現不對的,馬上就會有人倒黴!雖然靠皇帝本人下鄉巡視的法子實在有點落後,但好在劉協的直轄地盤有限,隻要看緊了雒陽盆地、河汾穀地和關中平原三塊地盤,確保十萬戶武卒和十幾萬戶屯民,都拿到土地,可以順順利利完成播種,可以自己維持下去,那可就萬事大吉了。

所以他就盤算著在雒陽周邊轉一圈後,就帶著朝廷、宮廷往西走,先去河東,再往關中,今年就在長安過冬。

到了明年,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