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國際中學的金色校名清晰亮眼,刻在門口最顯眼的位置上。
紐約學校不少,以至於除了最頂尖的那一小撮公立、私立名校,其他中學大多都需要為生源而發愁,像葉冬青讀的這種不入流學校,學生大多是有色人種,華裔最多,其次就是黑人,白人學生反而少見。
美國的種族分歧嚴重,孩子們從一出生就能接觸到,一座社區的黑人或者華人數量變多,那麼白人家庭多半不願意過來,還會慢慢搬走,造成白人居民流失。
同樣的事件也發生在學校當中,家長們將白人學生所占比例,作為衡量一所學校是否高端的標準之一,像曼哈頓國際中學這種白人學生隻占百分之六,而黑人學生則多達百分之三十七的學校,輕易就會被貼上“垃圾學校”的標簽。
為了防止被有色人種打擾,白人們還默認了一套潛規則,他們會將房價和學費價格拉高,高到讓普遍較窮的有色人種花不起錢,這樣可以避免接觸到他們。
如此一來地產商和各類機構賺到錢,而消費者們又得到了“高端”所帶來的滿足感,屬於雙贏。
高中好不好,對葉冬青而言並不重要。
等到以後人們隻會在意高等教育學曆,在意某個人是不是有錢、有實力,誰會管在哪讀的高中?一旦獲得成功,貧窮的出生也會變成白手起家、能力十足的證據,社會本就是如此現實。
和其他學生們一起進入校園。
已經離開這所學校那麼久,今天居然又回來了,還是以十二年級的學生身份,葉冬青覺得有趣。
十多年沒接觸課本上的知識,隨著時間流逝,他還有些印象,但不深刻。抓緊時間複習一段時間,通過SAT、ACT測試拿個高分應該沒大問題,對他而言常春藤盟校並不遙遠,腦袋比常人好用得多。
記憶中,假如不是沒錢念大學,又因為高校種族配額製度沒拿到全額獎學金,其實兩三年前就能去大學念書了,葉冬青早已學完這些課程,苦於沒有家長照顧,幫忙指出明路,一來二去拖到現在依然讀高中。
ACT和SAT,都屬於美國高考的一種,也是評定獎學金的重要標準,兩種一起考,選擇學校的範圍能更大些,如果都拿到不錯的分數,被錄取的可能性更高。
其實先前考過兩次,他有一考試就緊張,緊張就想上廁所的壞毛病,成績都不是太好,上一般名校足夠了,想進入全球TOP10的最頂尖學府還稍稍差了些,因此這回打算重新考。
“高校種族配額製度”,則是指包括耶魯、哈佛、哥倫比亞等美國名牌大學,都在執行的一種製度,不看學生成績究竟如何,反而通過膚色來劃分入學名額。
這就使得不少成績非常出色的亞裔學生無法被錄取,反而成績很差的黑人、墨西哥裔之類的學生,能夠通過劃分出來的名額,輕鬆進入頂尖大學。白人學生同樣因此獲益,他們總能得到最多的入學名額,“白人至上”的精神在社會方方麵麵都有所體現。
報紙上寫到過,有位華裔學生從芝加哥大學畢業時,學績點隻有三點一,MCAT分數三十一,以亞裔身份申請醫學院時屢屢被拒,無人問津。
他抱著惡作劇的想法,剃了光頭,加入黑人學生會,在申請材料中稱自己是黑人,並且對自己的富裕家境毫不掩飾,寫了自己在芝加哥大學上學期間沒有任何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