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長崎……
德川幕府所控製的一個對外港口,在如今還算貧弱的日本,在整個日本也算是一個繁華之地。
原來的長崎港,其實說難聽點,也就在日本算是個不錯的地方,在同時期的亞洲地區,實際上是一個墊底的存在。
彆的不說,東亞一帶的廣州港,寧波,乃至還沒有形成規模的魔都,其實都比長崎港要更大,更繁華,商船業更多。
而如果把南洋的那些殖民地港口城市,諸如巴達維亞,乃至馬六甲城與長崎相比,那根本就是天與地的差彆,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
但這一切隨著長崎成為第二座和漢國通商開埠的口岸,發生了悄然的改變。
八月的長崎碼頭上,穿著粗布的日本勞工,綁著日式頭巾正在搬運著一艘懸掛漢國龍旗商船上的貨物。
這些貨物大部分都是糖,熱帶水果罐頭,漢國輕工業品,以及包括堡壘係列在內的酒水飲料。
說起漢國和日本的貿易,就不得不提已經持續一年多的移民中轉貿易。
這項在當代幕府將軍德川家慶與漢國移民部長胡均定手中完成的協議,至今依舊發揮了巨大作用。
甚至在後來的幾次會談中,漢國還和幕府簽訂了一份友好通商條約,條約規定,漢國商船有權在江戶,長崎這兩座城市停靠,並按照幕府頒布的法律,合法通商銷售漢國商品。
而閉關鎖國的幕府之所以願意簽訂這樣一份通商條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漢日貿易中受益了。
原來的那份條約規定,漢國每年必須采購價值五十萬華元的日本商品,光是這一點,就為幕府帶來了巨額的利益。
漢國每年還向幕府售賣了大量漢國製式武器,雖然其中有很多是二手的,(幕府財力有限)但也從根本上增強了幕府的實力。
截止到目前為止,幕府一共訓練了一萬多人的新軍,這支部隊已經完全撇棄目前日本軍隊那種冷兵器和火器混合的作戰模式,全套采用漢式戰法……以及漢國1840式製式燧發步槍。(幕府稱為四零式火銃)
以及從漢國采購的百餘門漢製火炮,其中最多的就是六磅小炮,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日本的地理原因。
整個日本隻有關東平原,算是比較大的平原地區,其他地方都是丘陵和山區,以及小塊平原,大口徑火炮在如今這個公路都沒有幾條,到處都是土路的日本,光是如何運輸就是大難題。
漢國教官倒是建議幕府采購大量挽馬,幕府也確實采購了百十匹,但最終發現,這種歐式大馬,以目前日本這種小農生產力,根本就養不起。
本來日本就經常爆發米騷,出現饑荒,每天都有農民和流民餓死,如果再為了養馬,而劃占馬產,侵吞日本百姓賴以生存的農田,那到時候,不反也得反了。
而且很容易出現一個反,一群人反的結果。
到那個時候,可真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目前日本的窮人太多了,而日本又是一個典型東亞模式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看起來十分閉環,隻要你不要要求頓頓吃肉喝酒,那就基本可以滿足,但是也隻是基本,這個基本其實也就是不餓死。
但是現實往往就是這麼詭異,因為那些日本大名地主掌握大量土地,再加上日本奸商囤積居奇,大量的囤積大米,在困難的時候漲價售賣,以至於日本年年都要發生幾次因為大米而產生的暴動,這種暴動,也被叫做米騷……
(日本主食是大米,也是日本老百姓除蔬菜外,唯一能吃到的食物,至於肉類,很少,甚至根本吃不到,所以這個時期的日本人個子很矮,比後世明治維新時期,鼓勵大量吃肉喝牛奶後的,一米五多還要矮,很多人個頭,連一米五都沒有)
持續不斷的米騷以及大名地主們的壓迫,也導致了一旦稍微困苦,日本接頭就會出現插著草標,賣兒賣女的情況發生,其中多數都是賣女兒,而且很多都被附近的歌舞伎町買走,帶回家培養成藝伎。
說的好聽是藝伎,說的不好聽,就是風塵女子!!
而對於這些日本少女,漢國的那些移民官員,自然是有多少收多少,畢竟現在漢國的男女比例,其實也開始有崩塌的跡象。
這個時期,願意往其他地方闖的,其實大部分都是男人,女人實際是很少的,南洋一帶所謂的娘惹,其實就是早期華人和當地土著的後代。
由於大量的移民,再加上漢國本來就有的人口,已經很難再拿出更多的適齡女子來和遠東來的移民配對成婚了。
所以漢國目前的政策是減少一部分男性移民,增加女性移民。
保證漢國的男女比例正常……
其中一部分女移民是從神州招募,而大部分則是在日本和南洋招募。
其中光是日本,就占了漢國外國移民的一半之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移民。
剩下的則是則是以日本武士為代表的男性移民。
女性移民的分配相對簡單,男性移民,尤其是那些武士移民的分配,實則是很講究,也很具有蝴蝶效應的。
漢國招收日本閒散武士前往北美後,雖然這些人大部分被安置在漢墨邊境屯田,少部分則招入軍中,但也從客觀上消除了幕府統治日本的隱患。
畢竟在後世的倒幕運動中,這幫流浪,閒散武士,可沒少給幕府找麻煩。
於情於理來講,幕府都應該感謝漢國,是漢國的出現,改變了未來幕府被推翻的曆史。
當然,此刻的幕府還沉浸在中興都美夢中。
彆的不說,自從新軍練成之後,原來那些對幕府陽奉陰違,甚至公開反對的大名,最近也安分了許多,讓德川家慶這代幕府將軍的名頭,直接超越了前幾代幕府將軍。
而且更重要的是幕府的經濟,在和漢國接觸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不提每年定期采購的貨物,就說每年十數萬移民轉移到幕府控製的江戶,對於江戶的經濟拉動有多大,是個人都看了清楚。
這從江戶歌舞伎町要求會說漢語就明白,這其實的經濟影響有多大。
更彆提漢國目前對於日本生絲的需求。
眾所周知,絲製品的應用極為廣泛,從紡織業,到工業品,很多行業都需要用到生絲。
而全世界生絲產量最多的就是神州,然後便是日本,但是早期日本生絲其實產量是不大的,主要還是因為技術,以及大多數生絲都是家庭小作坊生產,產量低,質量差。
很難競爭的過神州江南一帶的生絲產業。
後世的魔都,(目前的鬆江府)在未來就是整個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最大的生絲出口港岸,可以說後世那個東方巴黎的崛起,生絲貿易,絕對是占據舉足輕重的一環的……
日本的早期生絲產業,基本可以用,小,差,來形容。
總結出來就是規模小,質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