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彆扭的日本(1 / 2)

“萬歲,海軍萬歲……”

“萬歲……”

“大漢萬歲……”

日本各大城市,無數打著漢日兩國國旗的民眾,不斷的進行所謂的慶祝活動,整個日本,就像是一個被點燃的乾柴,現在的慶祝,都隻是乾柴炸開的時候,產生的餘波。

“當海戰勝利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整個日本都被燙了一下!!”

竹內俊於海戰勝利當天深夜,寫進自己日記的一段話。

而在當天,到底發生了什麼,其實很多日本媒體是不願意提及的,因為那實在太丟臉了。

因為慶祝,日本四座城市發生了大火,導致數千人被燒死,雖然這是一個勝利過程中,所產生的意外,但的確壓低了第二天對於勝利的期待。

但就像竹內俊所寫的一樣:

“雖然那天晚上我們搞砸了一切,但我們依舊很開心,因為這是日本第一次在如此重要的國際場合證明自己,這是屬於日本的尊嚴!!”

是的,哪怕是竹內俊這樣一個死硬的“陰陽派”,在麵對東印度海戰的勝利時,依舊為所謂的日本王國,唱起了讚歌。

而普通的日本人,他們麵對勝利的熱情,那更是可想而知,用“瘋狂”來形容,有過之而無不及。

勝利,對於日本來說,實在太難得了!!

從日本這個國家誕生起,勝利這個詞好像一直和它無緣,尤其是到了最近幾十年,更是將這一現象加大。

而真正引發日本人集體自卑的,其實就是那個口口聲聲為他們好的宗主國。

大漢帝國的存在,對於日本來說,就像是一個永恒的魔咒,隻要你想做任何事情,都很難繞開它。

幾年前的美洲戰爭,其實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那是他們第一次品嘗到勝利的滋味,尤其是當東方軍的戰績傳來後,當時的熱鬨,實際和今天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哪怕是戰爭結束,回到家的那批人,都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戰爭英雄,他們的事跡被寫進當地的縣誌,是當年多少女孩飛蛾撲火的目標,尤其是那些軍功卓越,滿身勳章,還活下來的人,那用飛蛾撲火這個詞,其實都有些不恰當,用“癲狂”來形容,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這些所發生的一切,隻是在感官上給日本人一種,他們日本人一樣能打,一樣可以戰勝白人。

但其實隻要是聰明人都知道,這就是一個錯覺,一個自我麻痹的錯覺。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漢帝國本身的實力之上,至於那些動不動就拿來決戰的日本士兵,說好聽是看中,說難聽點,其實就是炮灰。

而這些炮灰中活下來的所謂精華,其實也隻是大號的炮灰而已,他們所謂的榮耀,也隻不過是為主人賣命之後的獎勵,就和狗看家護院,與歹徒搏鬥,主人每天多加一根香腸是一樣的。

歸根結底,都是在做一種打雜的工作,所吹噓的那些,其實連他們自己都認為上不了台麵。

但為什麼他們還照做了,甚至還進行了和這次差不多的慶祝。

那就要說到日本的文化了,日本這個國家整體的文化,其實就講兩個字,忠和恥。

所謂忠,其實就是所謂戰國時期對於家主的崇拜和服從,這種心理狀態,最後落在了大漢帝國這個新主人身上。

這從當初征兵去漢國打仗的時候,源源不斷的應召士兵,就可以看出,如果沒有這層文化在,所謂的征兵百萬,就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

當然,如果人數不夠,還可以強征,但是這樣招上來的士兵,和那些拉壯丁上來的,又有什麼區彆。

而後來戰績也證明,自願上來的日本士兵,遠遠超過了一半都是強征的墨西哥士兵。

雖然有人說這些都是墨西哥的文化導致,甚至將矛頭指向天主教這個南美大多數國家都有的基督教派。

認為是天主教的懶散導致墨西哥士兵的“膽怯”“無能”。

但其實最本質的原因還是“願意和不願意”的問題。

至於文化,可能有,但其實最多隻占據三成,但是這三成,卻又是至關重要的。

而剩下的恥文化,其實和目前日本這種擰巴的慶祝心理,完全對應。

這種恥,就像林宇勝當初遇到日本移民時所寫的那樣:

“他們極為重視名譽和外人對他們的眼光,但他們卻又不願意為了這些,而放棄一部分他們所堅持的傳統,哪怕做錯了,也在所不惜……”

這裡麵看似是在說麵子,但其實在罵日本人那種看似靈活,但卻又十分堅硬,千年不變的理念。

在絕大部分日本人眼中,他們是漢國的附屬國,漢國的勝利就是屬於他們勝利,而美洲戰爭,就是他們為這一切做了一個合法“身份背書”。

他們需要通過一個機會,來為他們所堅持的一切做支撐,而還有什麼比戰爭,更能滿足他們的“大漢夢”呢??

但是到了東印度的勝利,這種情況又再一次發生了變化。

對於東印度海戰給日本人帶來的心理震撼,用竹內俊的話講就是:“它將我們帶到了一個新的紀元,一個不依靠大漢就可以自己完成勝利的時代,自那之後,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我們要自信多了,一部分原本自卑的家夥,就像是靈魂接受洗滌了一樣,成為了堅定的強硬派,他們堅信日本是可以靠自身來完成一切的……”

隻不過有這種想法的,終究是日本的中下層,日本真正的上層,其實從戰爭結束到現在,一直都在恐慌一件事。

那就是他們對弈這場戰爭真正的貢獻,到底有多少??

他們到底是戰爭的勝利者,還是一個被推上神壇的小醜??

這一點至關重要,重要到關乎日本未來的走向,以及所謂的國運。

對於樂觀派來說,他們當然希望這場戰爭是由日本獨立完成的,雖然他們選擇性的遺忘了海底所發生的那一切,但是他們同樣給出了百分之七十這個數字,也就是這場戰爭,日本,最少占據百分之七十的功勞。

看似減免了百分之三十,但其實隻要是明白人都知道,百分之七十和百分百,其實沒有多大的區彆,畢竟誰吃菜會在乎配料都有些什麼。

尤其之在這麼一場即將“公考透明”的海戰中,彆說百分之七十,就是他們說是百分百,全世界也會相信,甚至還會認為他們謙虛過頭了。

(海戰時荷蘭不斷的向本土發報,其中在快要完蛋的時候,發的頻率更高,這也就導致了當時的一部分信息泄露,從而鑄就了日本海軍的威名)

這是樂觀派的想法,對於那些悲觀派來說,這些樂觀派就是一群“莽夫”,一群不把“主人”放在眼裡的野狗。

在他們的眼裡,這場戰爭真正的主導者從始至終都是那個完成最後一擊後潛身於無名的大漢帝國。

隻有大漢帝國才是這場戰爭真正的玩家,至於日本,那不過是一個玩偶,所謂的海戰,甚至是戰爭中的損失和戰爭過程,在這些酷愛研究“大漢陰謀論”的人眼中,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劇本。

而且這個劇本,人工操作極為嚴重,嚴重到他們自己都能夠看出來的程度。

他們給出的最明顯理由就是,在這場戰爭中,大漢帝國明明有決定戰爭走向的武器,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讓日本抗了幾個小時,奔波了幾個小時,最終在日本損失掉天照號這個日本象征的戰列艦後,才匆匆加入戰場。

而加入戰場後,他們又用極短的速度將荷蘭海軍打殘,留下一地的老弱病殘讓日本收拾殘局,最後造就了日本海軍,亞洲一流,世界二流的巨大名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