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龍武三十五年:人口和基督(1 / 2)

龍武三十五年,新年的鐘聲雖然已經過去了七八天,但是所有都還記得那天漢國各地慶祝的燈火,以及那讓人沉醉的新年節目。

此時漢國的各大城市,還透著紅妝,街上來來往往的更多是走親訪友的普通市民。

根據龍武十七年修訂的節假日法案,漢國的全民假期,大多數都是來自神州傳統的節節日,其中春節,重陽,清明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而在這些傳統節日中,又以春節的放假時間最長,一般都是八天假期,包含除夕和初一到初七,剛剛好是一個禮拜多一天。

這裡的春節時間,指的是大多數普通人的時間表,對於某些特殊行業,以及稍微清閒一點的衙門來說,八天時間隻是一個起步,一般他們都是從二八二九,一直放到元宵十五。

除了這些傳統節日以外,漢國的節假日中,還有不少是“西方節日”,也就是漢國人所說的洋節。

這些洋節不多,基本放假時間也很少,最多的聖誕節,也隻有三天,大多數隻有一天,甚至是半天,且過的人,並不是那麼多。

之所以會出現所謂的洋節,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漢國人有多麼希望趕上西方世界的潮流,最本質的原因還是人口問題。

因為一些曆史遺留的問題,從漢國建立之始,白人,其實一直都存在,他們在當時還屬於當時征服墨西哥所留下來的附屬品,是漢國既想要拉攏,但又提防的對象。

在那個時候,漢國因為人口稀少,尤其是女性人口遠比男性要更加稀少的原因,再加上當時每年都有大量從神州而來的人口移民漢國,且大多數都是男人,女人在那個時期很少。

如果是一點點的話,這種事其實還算好解決,每年調劑一下就好了,但是問題恰恰出在了這上麵,為了解決當時棘手的人口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和當地的印地安土著,以及白人殖民者後來通婚。

而在這些通婚的過程中,自然就出現了載著這個時代非常常見的混血兒,而也是在這樣一個大規模通婚的一個情況下,慢慢的,這些當年屬於“戰利品”的白人,慢慢的融入到了漢國社會當中,成為了漢國的一部分。

而在這個融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帶來了所謂的洋節,而在這些洋節中,又以代表基督的“聖誕節”最為矚目,也最容易被人接受。

而且隨著兩次美戰爭的勝利,漢國融合了大量信仰上帝的白人人口,這些人如果光靠武力,沒有文化洗禮,一旦漢國出現問題,這些人就是定時炸彈。

而對基督教進行改造,就是最好的“拆彈”辦法,雖然每一次漢國的擴張後的宗教洗禮,都會帶來了一陣腥風血雨,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些洗禮隻不過是漢國進行安全過篩的一種手段罷了。

當一輪又一輪的過篩結束後,漢國國內留下來的,才是最符合漢國需求的白人,而不是那些一天到晚,總想著回歸美利堅,回到歐洲的白眼狼。

而在這種宗教過篩之外,還有一個最大消化其他種族的手段,那就是通婚。

古往今來,通婚聯姻都是最好的“消化藥”,無論是新貴族和老貴族的聯姻,還是不同種族之間的通婚,都是一次長時間,且意義深遠的融合。

考慮到漢國的主體民族是來自神州的華人,剩下的少數人口當中,還有大部分是和華人長得差不多的印第安人,那麼處於最後段,雖然人數同樣很多,且自成一體的白人,最終的命運其實就是被吞並,融入到另一個種族當中。

這一趨勢在如今的漢國極為明顯,在如今的漢國,你可以看到說著流利國語,使用筷子的白人,也可以看到麵孔中帶有混血色彩的華人,這些人其實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而根據漢國內部的統計和計算,類似這樣的混血兒和白人,大概占據目前漢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五百萬這個水平,這個數字,從未來的趨勢來看,不出三十年,這些所謂的混血都將在一代人兩代人的過篩中消失,唯一可能留下的,也隻不過是某些看起來硬朗的西式外貌特征。

【漢國人口突破至五千一百四十萬人】

而這些對於如今還在持續不斷移民人口的大漢帝國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甚至隻是曆史某一個時段的“插曲”罷了。

在曆史的長河中,任何東西,任何財富和個人,都將化為粉碎,唯有不朽的功業能夠讓後人銘記!!

………………………………………

“劈哩叭啦……”

“劈裡啪啦……”

鋼城市西南街的一家基督教堂外,此時已經放了有大概半個多小時的鞭炮,鞭炮聲從街頭傳到街尾。

(五大湖芝加哥)

這座基督教堂與其他基督教堂不同的是,他使用的是水泥做的現代技術,所造的形狀,也更接近於商業大樓,隻不過隻有四層高看起來在霸氣上和鋼鐵市其他的,從美利堅時代流傳下來老式教堂,有著很大的差彆。

而在“這棟”教堂的外麵,還有兩個石獅子,不知道還以為是哪個衙門的辦公樓。

而在教堂的上方牌匾上,用漢字和英文寫下了“榮發上帝教堂”的六個大字。

所謂榮發,其實就是這條街的名字,而上帝教堂,也是在表明它的身份。

而如果走進教堂就會發現,這裡麵既沒有所謂的十字架,也沒有什麼被釘死的耶穌,有的隻是一個坐在高台上的上帝神像。

但見上帝身著羅馬時期的露肩白袍,手中持有一把救世的聖經,下首岸台前,還放置一塊靈牌上書:“無極救世上帝大帝君……”

而在教堂內,還有幾個穿著黑色教士服的男牧師,以及幾個衣衫明亮,長著一張歐洲臉的年輕修女。

“先生,這裡是禱告所……”

“先生,這邊……”

這些修女最大的作用就是當服務員,引導那些白人,或混血的信徒進行所謂“祈禱”,而祈禱的對象正是那位劉鵬封神的“上帝”。

除了這些以外,大多數教堂該有的他們都有,隻不過要價要比真統基督教堂要便宜,產品還更加豐富。

甚至這些教堂,還順帶做心理輔導的工作,雖然價格不怎麼便宜,但確確實實取代了一部分心理醫生的工作。

而除了這些以外,就是他們的產品,比如什麼“跌打酒”“驅邪十字架”“上帝像”,能賣的,他們全賣了。

甚至就連賣的最好的十字架和上帝像,都被分為了“基礎版”“開光版”,以及最終極的“特供版”,雖然聽起來像賣產品,但這種“傳教模式”,確確實實在早期的時候,吸引了一批去不起教堂的底層白人,甚至當時這種教堂的出現,還將本來就被嚴格管製的傳統教堂生意衝散。

雖然後來被那些本地的老牌白人教堂罵作是“異端”,是一家商店,但他們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種看似傻到爆的漢式教堂,極大的滿足了很多“淺信徒”的需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