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工業:石油產業發展(1 / 2)

“嘩啦啦……”

“嘩啦啦……”

輸油管道內,好似小孩飆尿一樣的黑色液體,不斷的從管道內注入那頭的提煉機內。

這種提煉機,其實說好聽是提煉,實際就是一種對石油的保存,真正的提煉過程,實際還要經過很多道繁瑣的工序。

而在這其中,最先被提煉的就是就是那百分之三十的汽油和柴油。

在如今的漢國,實際汽油和柴油的區彆並沒有後世那麼大,多數內燃機車型,都是配備汽油和柴油兩個版本,不像後世那樣,用柴油的,漸漸淪為了大型機械以及所謂的貨車。

事實上,從一開始的時候,漢國的內燃機,一直都是使用柴油,而非後來因為汽車技術研發擠進來的汽油,畢竟汽油的占比其實一直都不怎麼高,甚至要比柴油少了至少一半。

(漢國目前的提煉技術標準)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大多數涉及內燃機的廠家,自然而然喜歡用柴油,而非製造工序更多,運輸更加麻煩,且使用場景更加單一的“汽油”,汽油在這個時代,其實更多是那些高端內燃發動機,在展現自己實力的標誌,而非市場上的主流。

“噠噠噠……”

抽油的機器,不斷發出轟鳴聲,滿身油汙的石油工人不斷的圍繞著油井轉,在他們那被烏黑石油遮掩的眉宇間,眼前的油井,就是他們賴以生存,一家老小吃飯的家夥。

石油產量越高,他們拿的錢就越多,相反,一旦這個油井停產,那麼他們當中大多數都要打道回府,尋找新的“采油機會”。

要知道在前兩年,這種事還不怎麼常見,大多數人開完一個油井,或者某個油井停工,都會很快的找到屬於自己老本行的工作。

但是自從前年朝廷發布“石油產量限製法案”後,他們這些“打一槍換一槍”,不斷漲薪的的好日子,就越來越少,甚至到了現在,能繼續乾下去,就是好事。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情況,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漢國對內部石油產業的調整。

漢國之前對石油的一貫看法是,這個行業目前還處於開拓階段,所以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基本上就是你開了油田,就能夠賣錢,根本不管開了那麼多用不完的油田,會有什麼後果。

在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以及打擊其他石油國家生產石油的積極性,在前些年的時候,漢國對石油的態度一直都是“降價”完後,再降價。

隻要沒有跌破成本線,石油的價格就得降,這麼做的目的,其實不單單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還有促進汽車行業乃至其他內燃機行業的想法。

畢竟隻有石油足夠廉價,那些購買汽車的人,才會感覺到出行真正的便利,畢竟任何東西,隻要一便宜,買它的人就會多,而東西多了,就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市場份額的擴大。

市場份額大,最大的好處,其實就是該產品後續競爭力,以及對用戶的綁定和調教。

考慮到當時漢國急需石油帶動整個內燃機產業的發展,所以對任何和石油有關的行業,實際都是開綠燈的,可以說隻要你是來搞石油的,那麼你就會看到一片廣闊的藍海,在這藍海內,伱無論是遊泳,還是劃船,甚至直接坐遊輪都可以。

在這樣的一個近乎沒有法律的賽道內,你基本上想乾什麼就可以乾什麼。

而在這其中,自然誕生了所謂的“百級油田”,而這麼多油田擠在一起,自然而然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石油的產量問題。

最開始石油的產量,在煤油燈時代,每年的產量最好的年份也才一百萬噸出頭,但是到了內燃機,尤其是發展出汽車之後,整個石油產量,實際已經飆升到了兩千萬噸,而且這個數字還隻是漢國一個國家的數字,不算波斯和東羅馬的巴庫油田。

而整個市場的需求,目前也隻是在兩千五到三千左右,這也就意味著,漢國有最少三分之一的石油產量是過剩的。

而最可怕的是,這個數字並沒有停止增長,還在以每年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速度進行增長,且看不到儘頭。

如果說在後世石油產量的增加意味著價錢便宜,能夠讓更多的人加的起汽油,開的起車,那麼在這個時空,石油產量每增加一步,實際都是對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要知道石油的儲存,看似簡單,實則是很麻煩的,所謂那種“沉入海底”,找個坑埋了,都是一個很不現實的東西。

目前漢國對石油的儲存,其實還是來源於儲油罐和煉油廠。

而這些無一例外,都是要花錢的,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些多出來的石油,本質是在過度消耗漢國國內自身資源。

因為儲存成本的原因,在前兩年的某些地方,將石油倒入河裡,並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

之所以會出現這麼一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運輸的成本原因。

很多石油,因為極其強烈的市場競爭,就是這樣死在路上的。

在當時,開采石油雖然依舊賺錢,但其實已經是一個越來越浪費資源,利潤越來越單薄的行業。

甚至在當時,西京日報的一篇名為“脫軌的石油”,還曾引起巨大的轟動,從而將石油行業真實的發展現狀,展現在漢國公眾麵前。

在這篇文章當中,作者先後用了三個詞來形容當時的石油行業。

“低效”“過度”“低利潤”。

這三個當中,低利潤最好理解,畢竟前些年漢國的既定石油戰略,就是便宜,便宜到所有人都用的起。

在這樣一個指導下,石油的價格,實際上是連年走低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攤子鋪的很大的大石油公司,實際他們是根本不賺錢的,基本就是靠銀行貸款存活。

畢竟他們早就的那些巨型煉油廠,輸油管道,實在太費錢了,而且重資產有一個巨大壞處,那就是短時間變現時間慢。

而這些對於當時的石油行業,實際是致命的,前兩年,不知道有多少家石油公司,死在了這上麵。

當然,漢國國內的石油公司難受,國外的那些公司,實際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那個時期,巴庫每開采一桶石油,實際已經虧損了半桶了。

這對於當時東羅馬帝國的財政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要不是後來英國的“殼牌石油公司”介入,獲得了百分之四十的股權,沒準現在這個西方世界,最大的石油,早就完蛋了,怎麼可能有現在占據世界主流市場百分之十五的輝煌戰績。

除此之外,波斯石油也是這場石油降價戰爭中的受害者,當時因為石油的不斷降價,導致波斯國內出現了對漢國的不滿,畢竟當初開采的石油的時候,漢國是和波斯簽署了“利潤分配”條件的,那那就是石油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屬於波斯,而在剩下的百分之七十,還要再拿出百分之十,來投資波斯的各項產業和基礎設施。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因為石油價格持續走低,導致分配給波斯的利潤大幅度減少,從而導致了一個小規模動亂。

(波斯財政目前有至少百分之十五,依賴於石油,石油收入減少,波斯對國內的支出,以及對某些人的安撫力度就會變小,而這些時間長了,都會導致動亂的發生)

而利潤問題,又引出了又一個問題,那就是低效率,不要以為石油開的越多效率越高。

事實上,真實情況是,油田越多,單個油田的開采量,打井深度反而越低。

畢竟一旦什麼都對了,單個油田的重要性,也就下降了,從而引發了後麵的過度。

而這三個關鍵詞,組成在一起,就是幾年前,漢國石油的現狀,基本上就是一副“狂飆突進”,但又“強弩之末”的感覺。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兩年前,也就龍武三十三年的上半年四月,漢國內閣發布了“石油產能控製法案”,後來被議會通過,而這個法案,其實就是後來的石油限製法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