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阿富汗浪潮(1 / 2)

“呼呼……”,從喜馬拉雅山而來的冷空氣,席卷就著這片已經被白雪冰川覆蓋了上萬年的地方。

高山之上,如果仔細看,甚至還能看到山羚羊在艱難的攀爬,這裡是阿富汗距離尼泊爾,乃至世界屋脊最近的地方。

單純景色來看,這裡天空好似藍色的鏡麵,大地就像是詩人筆下的奇景,隻是這隻是表象,越是好看的地方,往往生存資源,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豐富,甚至可以說是“貧寒”,而對於這些,住在這裡的阿富汗人感受最深。

他們艱辛的活著,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補充食物的機會,但就是這麼一個貧苦的地方,在短短一個禮拜,徹底被英國人折騰的不像樣子。

這群從印度而來的強盜,到處殺人,甚至到了野蠻的程度!!

隻不過相比於殺人,這些英國強盜更喜歡直接強行征召本地人加入他們的“阿富汗衛隊”,美其名曰,幫助阿富汗人建立一個和平且富有文明的國家。

隻不過這些的代價,都需要他們自己付出,這些強盜將他們征召後,甚至沒有給任何的報酬,隻是用“阿富汗王國”的名義命令他們,可以說是一點成本都不想出,但卻又想占據所有的利潤。

而對於這些阿富汗奸,英國人的態度也很清楚,那就是往死裡用,能用多少用多少,至於阿富汗人的死活,根本不在大英帝國的考慮中,畢竟這些人可以說要多少有多少,征召多了,還能消耗當地的人口,何樂而不為。

當然,你要說英國沒有一點殖民阿富汗的策略吧,那是不可能,在最早英國的計劃中,對於阿富汗的計劃,其實一直都是務實的,甚至可以說是極為尊重事實,這從英國遠征軍攻占喀布爾後,願意通過談判,保留整個阿富汗皇室就可以看出來,對於英國人來說,隻要阿富汗控製在他們的手中,願意做大英帝國的傀儡,至於他們誰來管,英國人都不在乎,就和印度的包稅製度一樣,英國人不需要知道稅是怎麼來的,到底收了多少,隻要知道會有人交稅就行。

畢竟大英帝國是來求財,又不是真的來統治那些看起來“臟兮兮”的印度人。

但是到了阿富汗,尤其是拿下整個阿富汗各大城市和鄉鎮後,英國人驚訝的發現,這裡根本和印度是兩個世界,如果說印度是一群土邦貴族統治一切,一群高種性統治的地方。

那麼阿富汗就是一個大的部落製國家,甚至根本都無法稱之為國家,因為這裡連最基本的國家統治都做不到。

如果把“郡縣製”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國家治理體係,那麼阿富汗完全還處於春秋時代,甚至還不如春秋,甚至很可能還在殷商時期,而且在某些方麵,還不如殷商。

就像英屬印度總督雷曼所說:

“在印度,我們隻要控製大城市和鐵路,並接受幾百位包稅人的納貢就行,但在阿富汗,我們甚至都找不到包稅人,因為這裡窮到無稅可包,哪怕是那些最富有的人,生活水平可能還比不上倫敦地區的一個小商人,在阿富汗,各個部落之間,矛盾重重,你選擇了這個部落,就不不能和彆的部落合作,可以說基本上堵死了我們想要控製所有部落的想法,不得不扶持一批打擊另一批,而這帶來的後果就是,大英帝國需要提供大量的援助,並養活大量的土兵,而且要時刻提防城市,乃至城市周邊地區,可能出現的混亂!!”

對於英國人而言,雖然他們拿到了阿富汗的控製權,也招募了一大批阿富汗人為他們服務,甚至還保留了一個傀儡式阿富汗王國,但是這些都是有代價的,而這個代價就是任何殖民地帝國所擔心的“統治成本升高”,要知道阿富汗給大英帝國截至到目前為止,唯一的貢獻,可能就是以及被送到“大英博物館”展覽的曆史文物。

當然,搜集他國文物,可以說是大英帝國的老傳統了,外人也不會很奇怪,畢竟世界大部分列強都乾過,英國人乾,其實也沒有那麼顯眼。

但文物那玩意畢竟是死的,也換不了飯吃,更換不了英鎊,而遠征軍的開支可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就像一部分戰前悲觀派英國戰略精英想的那樣,這場阿富汗戰爭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因為阿富汗特殊的地理架構,以及臨近中亞的優勢,大英帝國哪怕想搞“滅絕”那一套都很難,甚至可以說基本沒有希望,而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人要搞出了一個不三不四的“阿富汗衛隊”,保留了一個阿富汗王國,本質上還是希望“以夷製夷”。

但是現實往往就是出人意料,英國人一直希望通過扶持一派,打壓另一派的辦法,搞定所謂的“阿富汗賤民”,但真正做起來,又是如此的艱難。

甚至在最近的幾次圍剿中,英國人驚訝的發現,這些阿富汗山民的武器越來越精良,他們甚至都有迫擊炮了,上帝啊,迫擊炮,在一個到處山地的國家,有迫擊炮意味著什麼,傻子都知道。

而當英國人好不容易繳獲了一門阿富汗人用的迫擊炮後,驚訝的發現,這些迫擊炮上,刻著的全是英文,再一看,不就是他們給阿富汗衛隊用來剿匪的嗎??

如果是幾門,甚至是十幾門炮,遠征軍的那些大人物都可以自我安慰是遺落,亦或是被阿富汗反賊僥幸繳獲,但是“幾十門”是怎麼回事??

而當他們查阿富汗衛隊的帳後,又發現了一個讓人吐血的消息,整個阿富汗衛隊,在短短十天之內,一共丟了五十七門迫擊炮,四千支步槍,子彈,炮彈無法計數!!

【考慮到機槍的威脅太大,英國人沒有配備】

無法計數是什麼意思,傻子都明白,那就是不能公布了,再公布,我大英帝國的臉還要不要了??

也是因為如此有嚴重的“貪腐”,導致最近一段時間,英國人都沒有讓作為仆從軍的阿富汗衛隊參戰,而是進入到了所謂的整訓。

當然,以英國人的尿性,所謂的整訓,不過是換一個管罷了。

整個阿富汗衛隊,一共擁有四萬名士兵,分為七個山地旅,以及兩個首都步兵旅,看起來搭配的十分合理。

而這九個旅中,除了首都旅是英國人直轄,其他的七個山地旅,其實都是當地阿富汗將領和英國人“共管”,而所謂共管,其實也就是阿富汗為主,英國人監督。

至於怎麼個監督法,其實就要看該旅的情況來了,但大多數都是監管人事任免,以及所謂的“出兵申請”,武器彈藥其實也是要受到管製的,隻不過這個所謂的管製,根本就沒有一點用處,畢竟武器這種東西,終究要放在阿富汗人自己手中,他們要是鐵了心想要搞出去,誰又真的攔的住呢??

所以英國人使用了另一種辦法,來“限製”這種倒賣軍火資敵的行為,那就是嚴懲,以及所謂的“經濟獎勵”,也就是“舉報獎金”,甚至英國人都說了隻要舉報有功,就可以升官發財。

至於是不是真的,現在還猶未可知,畢竟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阿富汗衛隊士兵軍官乾這種事,當然,還有更可怕的一種猜想,那就是所有人都乾了,甚至包括那些監督阿富汗衛隊的英國人。

隻不過因為這個猜想,太過驚世駭俗,所以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敢說出來,畢竟有些事,是提都不能提的話題!!

………………………………………

“砰砰砰!!!”

阿富汗某處山溝裡,不斷的傳來密集的槍聲,偶爾還能夠聽到手榴彈爆炸的聲音。

“卡爾,卡爾——”

“機器移動到左邊,快!!”

戴著白色彈頭鋼盔的上尉波希,長著一張很明顯的英國臉,因為衝突和當地氣候的原因,說話的時候,甚至還冒出了土氣。

【英國人將目前和阿富汗人發生的戰爭定義為衝突,不願意使用戰爭這個詞,嫌丟人】

“噠噠噠——”

英式機槍上有一個圓形的盤子,這種類似“大盤雞”的算是英國軍火工業這些年少有的“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算是大英帝國的特產。

【代號布迪,又被稱為布迪機槍】

“噠噠噠——”,布迪機槍的圓盤不斷的旋轉,最後打光了裡麵所有的子彈。

“彈鼓,我要彈鼓!!”

機槍手卡爾是個從非洲殖民地被調過來的老兵,對付那些處於高勢的阿富汗匪徒,他有一套自己的經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