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英屬南非:黃金風雲(1 / 2)

英屬南非,一片充滿生機的大地,自從非洲劃分以來,這片原本產權模糊,有很多中間地帶的土地,逐漸整合成了一塊龐大的殖民地。

這塊殖民地的來曆十分複雜,最早英國人占領這裡的目的,隻是為了過路,確切的說是在通往印度洋,東方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補給港口。

在相當長的一個曆史時間內,這裡幾乎和大多數歐洲人在非洲殖民地一樣,隻有少數的沿海地區,得到了開發,內陸地區根本就是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

而英國人自己不管,但不代表當地沒有真正的統治者,除了那些本地的土著,就隻剩下了具有荷蘭血統,號稱荷蘭,歐洲後裔的布爾人了。

相比於習慣於海洋貿易的英格蘭人,布爾人更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歐洲農民。

他們在內陸地區驅逐土著,開拓土地,發展農業,到了非洲瓜分大會召開之前,已經成立了諸如“奧蘭治”“德蘭士瓦”在內的多個殖民地。

而他們與英國人的關係,就像大多數英國海外殖民地一樣,屬於自治,但又服從的關係。

按照最新的大英帝國海外自治領標準,自治領內的人事任免必須上報倫敦,得到了議會同意後才能繼續記進行,反之則是非法。

除此之外,當地的每年還必須上繳百分之四十的財政收入,作為大英帝國保護他們的“費用”。

考慮到某些地區的收入忽高忽低,所以英國人在大多數地區,都是設立包稅製,每年搞一個定額,然後底下看著湊就行了。

而對於布爾人眾多的幾個自治領,英國人的態度可就不一樣了,在一八八零出台的“南非劃分法案”中,明確規定了,南非屬於直屬領地,內部所謂的自治領都是非法的。

這一無禮要求,自然引發了布爾人的反抗,甚至雙方在當年還爆發了嚴重的“布隆方丹”事件。

(一名駐守在當地的英軍在吃飯的過程中,因為不給錢,掏槍打死了飯店的一對夫妻,事後警察到來拘役了此人,但又被英軍強製帶走,美其名曰軍事法庭,真實情況是,這名英軍隻是受受到了為期三個月的短暫刑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事件爆發後,群情激憤,在南非多地,造成了大量流血事件)

而最終雙方還是互相妥協了,英國重新承認了布爾人自治領的要求,布爾人同樣再次對倫敦表示了效忠。

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其實是以當地上繳百分之五十的財政收入,以及被嚴格限製民兵數量為代價的。

(英國人將當地的民兵定義為殖民地抵禦土著的軍隊,並以當地土著稀少的原因,要求減少民兵,且隻給了一個萬人左右的定額,也就是說通過這麼一番折騰,倫敦啥也沒有損失,就加強了統治)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英屬南非安穩的度過了快四年的平穩日子。

直到“比勒陀利亞”事件爆發。

(德蘭士瓦首府,屬於布爾人自治,但在當地同樣駐紮了超過三千五名英軍,且設立了總督府)

而這件事的矛盾爆發點,就是一樣全人類都最愛的東西,那就是黃金!!

一八八四年七月十日,英國探險家道格拉斯在當地的一處位於比勒陀利亞和瓦爾河之間的一處牧場內,發現了一座代號“法薩”的小型金礦。

(時空錯亂下的金礦發現)

之所以叫法薩,而不是叫道格拉斯,單純是因為當地有一座小山叫法薩。

本來一座小型金礦還不至於鬨大,畢竟早在六十年代,在德蘭士瓦就發現了一座世界級的鑽石礦,直到今天,靠著這座鑽石礦,當地每年還能收到超過二百萬英鎊的賦稅。

(鑽石的銷量和通用性沒有黃金好,一旦市場出現過多,價格就會崩盤)

但是後來的事情,就不是道格拉斯能夠決定了,因為金礦的發現,引來了一批淘金客。

這幫人其實在當地也屬於“流浪漢”級彆,畢竟真正的淘金客,是不會跑這麼遠,就為了一座已經有主的小型金礦的。

而他們剛開始也確實符合“流浪漢”的作風,最喜歡乾的就是在當地的河灘裡摸金沙。

最開始這一行為還遭到了當時的牧場老板範比希的嘲諷,認為他們就是草原上的鬣狗,隻會在獅子身後撿碎骨頭渣。

本來故事到這裡就該結束了,而這位牧場老板也會憑借這座名為法薩的小金礦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小土豪。

但是在一個晴朗的下午,淘金客中的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在河灘對岸挖到了“狗頭金”。

一塊最少十公斤重的狗頭金,當這個消息傳出來後,整個淘金客都瘋了,他們拋下已經沒有什麼的東西的河灘,瘋狂的在河灘對岸“掘地三尺”。

最終他們挖到了一座遠比法薩金礦還要龐大至少五倍金礦,雖然隻是預估,但當所有人都認為他們要發財的時候,槍聲響了。

隊伍中年齡最大的布蘭德開槍殺死了自己的老朋友亞克隆,並聯合自己的兩個侄子控製了整個淘金隊伍。

事情到這裡,其實也很清楚了,一場赤裸裸的內部分贓不均而導致的謀殺。

而到了如今,其實這件事也該結束了,但是殺人的後果出現了,因為殺掉了亞克隆,並清洗了他的親信,引發了一部分人的恐慌,這部分人中的一個叫德卡斯羅的家夥,終於在一個夜晚,帶著分來的七鎊黃金跑了。

而當德卡斯羅跑了之後,事情也逐漸在整個比勒陀利亞地區散播開來,最先反應過來的就是當地的牧場老板範比希,他以非法侵占私人土地為由,帶人驅逐了淘金客。

至於這塊土地到底是不是他的,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因為連續兩次金礦的出現,終於引起了比勒陀利亞布爾人高層的注意。

他們以牧場靠近河岸的土地,不屬於範比希為理由,將那座金礦劃歸到了自治領旗下。

到了這裡,事情本來也應該結束了,淘金客白忙活一場為他人做嫁衣,牧場老板的貪婪得到遏製,德蘭士瓦拿到了更多的財富,倫敦來年獲得更多的稅收。

但他們滿意了,有人可就不滿意了,這個人不滿意的人就是最早發現黃金的英格蘭人道格拉斯。

因為他回過頭一想,自己幫助當地獲得了如此多的財富,竟然隻拿到了牧場老板的一千英鎊報酬。

在嫉妒和憤憤不平的心理下,這位出身曼徹斯特大學地質係的高才生於七月底在曼徹斯特晚報上發表了名為“不為人知的南非黃金”。

在他的描述下,南非,尤其是德蘭士瓦這片土地,被形容成了上帝賜予的黃金之地。

甚至他還形容那裡是“黃金之海”,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黃金都在那裡,並且鼓勵英國探險家去當地探險,並表示一定會有豐厚的收獲。

還拿出自己的經曆作為證據,言外之意就是,你們看,我隨隨便便歇腳的牧場,往地上挖兩下就能看到黃金,可想而知這下麵有多少黃金,大家還不去挖。

這篇文章怎麼看怎麼離譜,一開始道格拉斯還被人嘲諷為“不甘心的倒黴蛋”。

這一切直到一個叫大衛.霍奇的英國地質教授來到了當地,在經過一番細致的評估後,發表了名為“南非資源調查報告”的文件,才得以真正的爆發。

按照這位教授的估算,整個南非,確切的說是德蘭士瓦當地,有一條前所未有的金礦脈,不是金礦,而是礦脈。

根據估算,這條礦脈的財富很可能超過“十億英鎊”。

(保守估計)

當“礦脈”“十億英鎊”“黃金”這幾個詞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注定了這件事不可能妥善安全帶結束了。

最先引起反應的就是英國內閣,經過一番商討後,派遣了一支由地質學家,開采隊為主的百分之人隊伍,進入南非,實地考察。

最終的結果也不出所料,當地確實有一條礦脈,而且經過精細估算,應該不是十億英鎊,而是二十億英鎊。

(依舊是保守估計)

不管是十億,還是二十億,對於此時的倫敦來說,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麼樣才能把這條礦脈劃到內閣手中,確切的說是英國貴族手中。

在經過幾番“走流程”的爭論後,倫敦出台了一條全新的法案。

該法案名為“殖民地礦產管理法”,按照這條法律,任何在殖民地發現的礦產,一億英鎊以下歸地方所有,一億英鎊以上,上繳倫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