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風起雲湧的世界局勢(1 / 2)

美洲日不落 道士仗劍行 10729 字 6個月前

十月的巴黎,可能是因為今年氣候的緣故,往年炎熱的夏天,此刻反而消失不見,大街上的人群也大多數穿著比以往更厚的秋裝。

整個巴黎城,其實已經翻新過三次了,第一次是拿破侖三世登基之後的幾年。

那幾年之所以翻新巴黎城,還是因為在奧爾良王朝的最後時期,整個巴黎城確確實實被禍害的不成樣子。

尤其是很多曆史建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到了拿破侖三世接收手的時候,麵對的就是這麼一個,破敗不堪的巴黎城,沒辦法,隻能在原基礎上進行修補。

而第二次翻新則是法蘭西改名為羅馬之後,這一年也是拿破侖三世最意氣風發的一年,雖然因為當時他心心念念的想要遷都,但是對於巴黎城,他依舊保持了應有的尊重,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三分之一。

其中增加最多的就是所謂為了帝國麵子,而搞出來的百米左右的高樓大廈。

這些房子哪怕是到了現在這個時代,也依舊是巴黎城難得的一道風景線。

而第三次擴建,就是現在,雖然因為幾次三番的被阻止遷都,讓拿破侖三世極其惱火,甚至私下裡稱呼巴黎人為阻礙帝國前進的“絆腳石”,但真到了關鍵時候,他又默不作聲開啟了新一輪擴建。

按照這次的擴建的標準,整個巴黎城將徹徹底底分為新城區和老城區。

老城區其實就是類似巴黎聖母院,榮軍院,凱旋門在內老建築所在地方。

而新城區其實就是在第二次擴建基礎上,再次擴建的地區。

該地區將擁有體育場,地中海圖書館,帝國金融中心在內的多種標誌性建築。

(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體育館)

算是將本來需要老巴黎負擔的東西,抽出了一部分,間接的減輕了負擔。

隻不過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在巴黎人當中分出了兩派人,一派就是以老巴黎人為代表的守舊派,他們堅持遵守所謂的法蘭西傳統,在很多事情上保持所謂的“古老傳統”。

另一派則是以新巴黎人為代表的“改良派”,他們堅持認為西羅馬帝國已經到了改良的時候。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開放原本屬於巴黎的權利,給其他城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巴黎壟斷了西羅馬內部大量權利,且一直保持高傲姿態)

也正是因為如此,整個巴黎內部,其實正在分化為兩個互相看不慣的群體。

一派認為對方是出賣巴黎的叛徒,一派則宣揚巴黎和其他地區融合。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整個一八八四年的巴黎,其實一直處於亂糟糟的情況中。

而在這其中,唯一可以在雙方找到共識的,恐怕也隻有倒黴的英國佬了。

自從布爾戰爭爆發以來,西羅馬一開始不以為然,畢竟一個小小的布爾人叛亂,怎麼看都是輕易就就能平定。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西羅馬都是一種看熱鬨的心態,在觀察這場戰爭。

但是漸漸的,隨著布爾人在比勒陀利亞的勝利,以及後續好似打不死小強一樣,對英軍打糾纏。

西羅馬開始正視這個看起來不咋地的尼德蘭後裔。

尤其是到了現在,西羅馬內部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利用這場戰爭,擴大西羅馬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甚至是徹底掌握主導權。

畢竟就像西羅馬議長洛克西德所說:

“一個連布爾人都搞不定的大不列顛,已經沒有資格再在歐洲擁有這麼多過分的權利,歐洲的權利應該屬於那些更強大,也更勇敢的國家!!”

言外之意告訴歐盟內部的所有國家,英國佬不行了,大家都跟老子混吧!!

在這樣的情況下,短短半個月之內,歐盟議會內部就出現了三起有關對歐盟“投票權”改製的討論。

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大國對歐盟權利的壟斷。

看似這一條也同樣傷害了西羅馬,但是不要忘了,在如今英國人被困南非,俄國人看起來一直不咋地的情況下,西羅馬就是歐洲最後的支柱。

所謂小國擁有投票權,其實他們所投的每一張票,都帶有巴黎的印記。

這甚至都不需要逼迫,隻要看看歐洲如今的局勢,這些小國都會做出合理的選擇。

而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徹底得罪了英俄兩國。

但就像拿破侖三世對自己兒子艾倫所說:

“英國人的破綻在這場戰爭中,已經徹底暴露,俄國佬一直就不是歐洲主流文明,現在正是羅馬將整個歐洲攬入懷中最好的時候。”

…………

凡爾賽宮,剛剛吃過早餐的拿破侖三世慵懶的靠在用天鵝絨充填的沙發上,習慣性的詢問自己的侍從官:

“南非的戰事怎麼樣了??”

“還在僵持,我們估計倫敦應該會先選擇談判,然後再考慮增兵。”

“哈哈……”

“增兵,還增什麼兵,連一個布爾人都搞不定,增再多的兵又有什麼用,難不成要把海王星開到岸上,告訴布爾人,看,我們的戰列艦多麼雄偉!!”

拿破侖三世的嘴角不斷的流露出對英國的不屑一顧。

甚至在他看來,一個連布爾人都處理不好的英國,怎麼可能有能力處理好歐洲事務。

而歐洲事務最終還是要交給能夠處理的國家。

“對了,德國佬最近怎麼樣了??”

相比於幸災樂禍的英國,對於德國,拿破侖三世可就謹慎多了。

畢竟英國佬的艦隊再厲害,也不可能上岸,甚至隨著現在陸軍實力的暴露,拿破侖三世已經不再將英國視為陸地方麵的假想敵。

但是德國,可就不一樣了,這個國家的工業,哪怕拿破侖三世和西羅馬人不承認,但事實告訴他們,德國就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國。

至於是不是最強,還另當彆論,但是德國工業的強大,卻是有目共睹的。

從工業產值,還是工業技術,如今的德國工業可以說是火力全開。

甚至可以用“獨孤求敗”來形容。

(按最統計計算,德國工業產值相當於西羅馬和東羅馬的總和)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整個西羅馬上下都將德國列為第一假想敵,不,甚至是直接敵人。

按照西羅馬總參謀部的計劃,一旦德法兩國之間爆發戰爭,整個西羅馬將動員至少三百萬士兵,一口氣直接打到柏林,摧毀這個西羅馬統治歐洲,最大的障礙。

雖然有人提出三百萬對於德國依舊不夠,但拿破侖三世卻認為,一個幾十年沒有大規模戰爭,沒有海外作戰經驗的德國就算再強也是有限的。

三百萬大軍,完完全全都是看得起日耳曼人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羅馬總參謀部製定了大量看起來不切實際的想法。

諸如“三個月滅亡德國”“兩個月挺進柏林”“登陸漢堡”。

甚至西羅馬很多議員都叫囂一旦開戰,要將德國重新拆分成幾十個小國,要讓德國割讓魯爾區等等等。

也正是在這樣氣氛的烘托下,當拿破侖三世得知德國人正在建造五萬噸的“柏林級戰列艦”的時候,直接氣憤的表示:

“該死的日耳曼人,永遠不知道這個世界是由什麼組成的,他們那可憐的大腦中,唯一能夠能反應的,也就是暴力了!!”

(漢國轉移了部分造艦技術)

…………

“啪!!”

俾斯麥將手中的報紙砸在桌上,他最不喜歡德國媒體的就是這點。

總是給人一種歐洲其他國家倒黴就“沾沾自喜”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像是告訴所有人,隻要歐洲出現問題,他們德國就會受益一樣。

尤其是當柏林日報說出了那句“英國人沒有資格管理如此龐大殖民地”的時候,俾斯麥就知道,在這場戰爭中,德國徹底站在了英國的對立麵。

要知道在這場危機爆發之後,俾斯麥心心念念的就是拉攏英國,分裂歐盟,讓德國擺脫海陸兩線作戰。

尤其是在布爾戰爭中,英國人陷入狼狽的時候,俾斯麥更是已經做好了援助英國的想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