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狂風吹動整個草原,當靈魂飄蕩在整個南非,我們失去了近乎一代人,而我們換來了所謂的自由,隻不過這個自由是用二十五萬布爾人的生命換來的,這值得嗎,我不知道,我隻知道在草原上,不止有孤魂,還有孤寡女人的啼哭-——”
【曆史發生改變,布爾人的人口相比於原時空有了成倍提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當初英國開放整個大英帝國殖民地讓歐洲各國移民。】
布爾作家高德賽發表於自己新書“我們的曆史”中的一段話。
而在這個時間段,戰爭還在繼續,自由依舊沒有到來。
就像是任何電影在大結局之前,一定會有高潮劇情一樣,整個布爾戰爭打到現在,已經打了超過七個月,在這七個月內,英軍總計傷亡八萬零五百三十七人,而其中直接死亡人數則直接超過了六萬人。
而布爾士兵的傷亡,更是超過了十四萬人,相當於英軍的兩倍還多,但是哪怕如此,布爾人也依舊沒有妥協,就像布爾人中的一位將軍所說:
“我們知道我們自己快支撐不住了,我們也知道英國佬也支撐不住了,但是我們又要繼續支撐住,不為彆的,隻是因為我們是布爾人,我們才是這片草原的主人!!”
而對於英國人來說,整個七個月的戰爭,他們總計花費了超過一點七億英鎊的軍費,隻要再打兩個月,甚至連兩個月都不需要,下個月一過,戰爭經費鐵定超過兩億英鎊。
要知道去年全年,整個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軍費也不過是這個數字,這還算陸軍和空軍,在這樣的情況下,彆說什麼黃金了,真打下來了,沒有五年的時間,也根本回不了本。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徹底讓大英帝國在漢英戰爭之後,保留下來的最後一絲顏麵也破碎了,整個歐洲都在對大英帝國竊竊私語,甚至有的小國家,已經基本不怎麼聽英國的話了,直接倒向了西羅馬那一邊,整個大不列顛的百年積攢的榮耀,在這場戰爭中被踢的粉碎。
就像上個月英國議員弗裡曼在議會中所說:
“整個歐洲都在盼望著我們在南非遭遇更大的失敗,甚至他們認為我們就是一群沒有實力但又控製世界寶藏的失敗者,而失敗者的結局就是被摧毀,被掠奪-——”
甚至德國媒體慕尼黑日報,還曾在頭版刊登過這麼一段來自於某個容克貴族的語錄:
“英國就像是一個即將死去的守財奴,全世界都在等待他閉眼的那一刻,可是它卻死死的抓住寶藏的鑰匙,不願意放手——”
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際英國人承擔的壓力要遠比布爾人還大,這一點布爾人清楚,英國人自己也清楚,所以在開戰到了中期,英國就秘密派遣特使和布爾人談判。
一連進行了四次,隻不過都破滅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布爾人太頭硬了,英國人提出的那些所謂的“妥協方案”,對於他們來說,完全就是羞辱,尤其是其中要求的“治主分離”,完全就是對犧牲幾十萬布爾人的侮辱。
【英國要求布爾聯盟國的宗主權歸大英帝國,治理權歸當地,至於當地的黃金,雖然從最早的七成降低到最近的一半,但是依舊惹惱了布爾人,在他們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恥辱,所有活下來布爾人的恥辱,哪怕是如今被捧上神壇的範德法特,其實也是不敢在這樣的問題上讓步的,因為事情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所謂的回到原來,甚至英國人做出簡單讓步能夠解決的了,在這之前可能可以,但在到了現在這個程度,想要回去,那就是所有布爾人的罪人,範德法特是不願意做這個罪人的。】
在這樣一個雙方訴求,極其不對等的情況下,所謂的談判,其實就是個笑話,而這也是這場戰爭持續不斷的主要原因,雙方都不能認輸。
英國人要為自己的帝國榮耀而戰,為大英帝國百年信譽而戰,而布爾人也要為族群的尊嚴命運而戰。
整個布爾戰爭,如果沒有外部勢力的介入,要麼是大英帝國最後慘勝,要麼就是布爾人以犧牲幾代人的代價保住新生的布爾聯盟國。
這就是布爾戰爭,一個發生在錯誤時間,錯誤地點,錯誤時代的戰爭。
——
“談判,漢國人說的簡單,想要談判,先讓他們斷了那些該死布爾人的補給,法克,如果沒有漢國人,這場戰爭,我們早贏了!!”
“對,一定要讓漢國人先撤出對布爾人的支持,我們才能夠和他們談判,要不然就一直拖著,看誰耗的過誰!!”
“謝特,狗屎的布爾雜種和漢國強盜——”
唐寧街十號的一間小會議室內,到處都是對布爾人和大漢帝國的詛咒,其中多數人都還對目前的戰爭,抱有一種把不切實際的幻想。
英國首相塞西爾看著在場的這些還在罵罵咧咧的大人物,心裡已經對所謂的英式權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厭惡。
都到這個時候了,這群家夥還在用辱罵敵人的方式推諉,簡直就是沒有把大英帝國目前的情況,放在心上。
每次想到這,塞西爾就為大英帝國的未來感到悲哀,從理智角度看,這些年大英帝國的戰略。
其實基本上大英帝國的戰略,沒有一點差錯。
無論是組建歐盟,搞關稅,將漢國商品踢出去,還是和法蘭西瓜分漢國留下的市場,都是正確的。
這次英國的經濟值到現在和漢國的差距還隻有十五億英鎊就可以看出。
要知道漢國可是將整個美洲當成自己的後花園,負債幾百億才搞出來世界第一的經濟。
而大英帝國乾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乾,唯一多的就是對軍工的投入,除此之外,基本和原來一樣。
但就是這樣,英國還能保持對漢國的追趕,可想而知在歐盟這個體係中,英國獲得了多少好處。
甚至在純戰略上,還徹底把德國打成了反派,讓西羅馬和東羅馬與對方徹底對立。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對的。
但是經濟戰略和歐洲戰略上的成功,不能掩蓋在殖民地上的失敗,尤其是在目前僅次於印度的南非殖民地上,英國人犯下了致命錯誤。
布爾人的危機,其實是可以解決的,甚至可以提前解決,但是倫敦當局官僚習慣性用老的眼光看待殖民地,他們粗暴的使用著帝國式的傲慢,管理著他們根本管不了的東西。
然後像往常一樣,說一句:
“帝國的耐心正在被耗儘!!”
塞西爾就曾對維多利亞女皇說過:
“我們不是死於戰略,而是我們的執行力,我們執行力出現了問題,再好的戰略,也不可能實現!!”
“帝國大戰略是由天才製定,卻是由蠢才來實行!!”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至於塞西爾這樣的紳士都忍不住拍桌子:
“你們根本就沒有在討論問題,完全就是在推卸責任,大英帝國還有多少時間,可以讓你們這樣揮霍??”
“看看歐洲現在的情況,他們叫我們什麼,英倫病夫,謝特,隻是一場陸地戰爭的失敗,我們就成為病夫,如果真的做了他們所說的那些東西,我們會成為什麼,你們知道嗎??”
“狗屎,我看你們根本就不知道,你們隻知道惦記自己屁股底下位子,根本就沒有在乎過帝國!!”
塞西爾當著所有人的麵,把自己心裡所有的憤怒都說了出來,甚至到最後直接表示:
“談判,立刻重啟談判,我不管是什麼辦法,我隻想看到談判!!”
“大英帝國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
周圍的那些人,你看我,我看你,最後表示相顧無言,算是對塞西爾剛剛那些話,表示了默認。
隻不過默認歸默認,他們心裡還是很憤怒的,畢竟大家都是內閣成員,塞西爾就算是見首相,也不能如此的辱罵他們。
要不是礙於目前的情況,早就已經忍受不了了。
甚至在他們看來,塞西爾這樣的人,才是大英帝國的禍害,因為就是有這樣一個隨時隨地想要妥協的首相,大英帝國才會搞到現在這樣的程度。
至於說他們自己,那自然是“眾正盈朝”,“輔國良臣”。
…………
“陛下,英國人願意來長安和談,而且放棄了之前的那些附加條件。”
“父皇,英國人這次算是,徹底妥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