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沒有充分認識到危險,且沒有更有效的方案來治療血友病的情況下,英國依然堅持從美國進口凝血因子viii。
與此同時,一種名叫hiv的新型病毒,經由非洲帶到了美國,然後又悄然降臨到了英國。
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
1982年,這種疾病被正式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縮寫為aids,在國內通常被稱為艾滋,一種經過數十年努力,在後世能把死亡率降低到1%的疾病,在國內通常在5%,而在當時剛被發現的年月裡,病死率高達99%,屬於一經感染,基本宣判死刑,談艾色變的恐懼隨之開始盛行。
1983年五月,英國毫不意外的出現了第一例因注射凝血因子viii,而導致感染艾滋病的血友病患者,問題的嚴重性也終於被人所認知。
英格蘭和威爾士疾病控製中心負責人加爾布雷斯立即給衛生部寫信,要求立即禁止從美國進口血液製品,但在隨後便遭到了否決,理由是英國每年都有數名患者死於血友病,這樣的決定太難做。
神奇的腦回路,自然醞釀了更為嚴重的後果,直到1984年4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宣布他們已經找到了艾滋病的病因,並在隨後的幾個月裡,開發出檢測方法之後,英國才宣布命令所有醫院對血友病周期性治療患者進行檢測。
一個月之後,檢測結果出爐,第一批31人的名單裡,除一例檢測結果呈陰性之外,其餘三十例全部呈陽性。
本應用來治病的藥,卻感染上了另一種更為致命的病毒,結果自然是毀滅性的,消息傳出,不出所料的引發了全球轟動。
隨著檢測的進行,感染人數迅速攀升,最終共發現有近五千名患者因為接受治療,而被感染上艾滋或肝炎,造成至少超過2400人死亡,規模之大,受害人數之多,堪稱曆史之最。
而在國內,在此之前衛生係統所使用的白蛋白皆係從國外進口,英國的血液汙染案爆發之後,國內立刻做出調整,當年便下發通知,要求血漿、人血白蛋白、球蛋白等血液製品禁止或限製進口。
意思很明顯,要禦病毒於國門之外,出發點是好的,隻是從結果來看,顯然並不儘如人意。
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關上一扇門,市場自然就會打開另一道窗。
在通知下發的數年裡,各類血液製品研究所、生產企業、采血站紛紛設立,逐漸成為一條產業鏈,而最末端的采血站,最為活躍的部分當屬低收入地區的農村。
在地裡刨食,生活困頓的年月裡,抽一次血能換來45塊錢的營養費,收入堪稱豐厚,自然受到了村民們的追捧,懷著改善一家老小生活境況的期待,無數人湧向采血站,擼起衣袖、露出臂彎,靜待五毫米粗的針頭刺破血管,然後獲得這筆豐厚的營養費。
三百六十行中,也因此催生出了一個全新的行業——職業賣血人,他們通常十天八天就會去獻上一次血,換來上百塊的收入,然後就靠著這筆錢,給地裡買了肥料施了肥,給兒子娶了媳婦蓋了房,給一家老小改善了生活,也給自己換來一身病,或是乙丙丁肝,或是艾滋病,甲肝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經過血液傳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且甲肝屬於自限性疾病,通常可以自愈,危害性不大。
在當時,注射器重複使用是普遍存在的情況,這也就意味著隻要有一家采血站中招,換來的必定是整片村子的淪陷。
肝炎其實並不太嚴重,隻要及時采取治療,基本都能得到有效控製,長期攜帶病毒且能平穩生活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