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材料科學(1 / 2)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這些毛遂自薦的人裡麵,隻有三成是已經退休的科研人員。

對於退休的這些人員來說,他們是比較自由的,和原單位相當於已經“和平分手”了,哪怕聯合體返聘他們,也隻能算是繼續為祖國發光發熱,談不上有其他的什麼利益瓜葛,所以這一部分人都比較坦誠,會直接報上名來。

正大光明,那自然就不怕人知道。

但是更多的人,其實是國內各個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員、或者相關大學的老師和教授、又或者是有一技之長的高級技工或工程師等等等,他們依然屬於工作的狀態,隻不過因為在原工作單位,或者事業發展困難、或者壯誌難酬、或者受到排擠、或者項目沒有錢無法繼續等等原因,所以希望接觸聯合體,獲得聯合體拋出的橄欖枝,而這一部分人,絕大部分都是比較遮遮掩掩的,占到了毛遂自薦總人數的五成。

剩下最後的兩成,情況就比較複雜了,他們可以籠統概括為“社會人士”。約等於“無業遊民”。

但其實這部分人也絕對不是什麼壞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城鎮的青年,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沒有考上大專中專、沒有去參軍,而父母工作的廠子又沒有職位可以接納、社區也沒有工作機會、父母也太過年輕,頂班都不是時候,也沒有大集體可以接納他,工作單位遲遲無法分配,那他自然就成了無業遊民。

而在這個時代,這樣的年輕人很多很多,這也是為什麼聯合體在進入滬市時,滬市唯獨提出了聯合體需要在五年時間內,提供三千個本地工作機會的條件。

總之,這部分人情況比較複雜,處理起來也很麻煩。

而所有的這些電話、電報、還有信件,人事部門在收到之後,都會進行至少三輪以上的篩選。

第一輪篩選,就會去掉裡麵最不靠譜的那一部分,比如一個高中畢業生,沒有任何特長,隻是充滿了對聯合體的向往,希望可以來聯合體工作,那自然不屬於目前聯合體需要招募的人才,一般就是回複一封信件婉拒。

在經過第一輪篩選之後,剩下的都是在“簡曆”裡麵言之有物的人了,會由人事部門的工作人員,交給對應領域的項目組篩選,確定他們的技術水平、確定是否是業內的知名人士,確定他們是否有招募價值,這就是第二輪篩選。

通過了第二輪篩選的人,則會有人事部門跟進,回複電話、電報和信件,深入溝通相關問題,比如最簡單的,那些不敢透露名字,但是確切的描述了自己科研能力的,在這一步就需要說明自己是誰,這就是第三輪篩選。

隻有通過了這三輪篩選的人,才會獲得聯合體送出“橄欖枝”的機會,但是這個橄欖枝能不能到他手裡,還是不一定的。

因為這個名單需要提交給部委,隻有部委那邊同意了,才會給這個人的原單位發放工作調動函,流程就像正常的聯合體要人一樣,如果部委那邊不同意,比如這個人是某個項目的頂梁柱,他走了項目就完了,那可能就不行。

畢竟某種意義上來說,聯合體雖然重要,但是也不能讓聯合體把所有國內牛逼的科研工作者都給一口吃下去,這肯定不行。

而從第二輪篩選開始,這些“簡曆”就會遞交廠長辦公室,作為王燁休息時間的“休閒讀物”。

在“休閒”過程中,王燁從這些簡曆裡麵,發現了很多熟人和朋友。

並不是現如今這個時空的熟人和朋友,而是在曾經的曆史上,在未來幾十年過程中,結識的一些熟人和朋友。

比如老馬,他比自己大半歲,現如今他剛本科畢業,正處於人生最迷茫和惆悵的階段,完全不知道再過幾十年,會成為國寶級的科學家,電磁領域的執牛耳者。

在曾經的時空,王燁和老馬最初隻是認識,畢竟不是一個子係統,也沒有在一個單位共過事,隻有一些項目的交叉,開會的時候打過照麵,完全說不上熟悉,直到後來“電磁彈射太空天梯”項目的立項,兩個人才徹底熟絡了起來,成了好朋友。

所謂的電磁彈射太空天梯,其實就是一門炮口朝天的巨大的電磁炮,把太空電梯也就是“太空貨艙”一炮射到近地軌道上去,然後經過特殊的軌道工作機器人捕獲,最後運輸到空間站等區域,對接,完成物資的輸送和轉移。

這個方式的好處,就是在需要大量的向太空軌道投送物資時,其單次運輸成本比較低,每次發射的成本,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最大的成本是那門巨大的“電磁炮”的修建,相對於傳統的火箭運輸來說,發射的次數越多,這個項目就越省錢。

而老馬之所以給聯合體寫信,就是詢問聯合體是否需要船舶電氣工程方麵的工程師,他想來上班。

他說他在本科階段的一位老師受到了聯合體的邀請,不日就要前往雲台市紅星造船廠去走馬上任了,聽到這個消息,他也想來,但是因為資曆不夠,沒有受到邀請,所以主動拍電報詢問一下,並且展示了一些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和科研成就。

除了老馬,還有小楊,他比自己還要小兩歲,而且在曾經的時空,更為熟絡。

和厚積薄發的老馬不一樣,小楊是正兒八經的天才出生,歲數更小的他,在去年就已經開始攻讀研究生了,而且還是西工大,學的是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

他的來信一方麵表達了對聯合體的憧憬和向往,一方麵表示聯合體應該設立“航空係”,他想等研究生畢業之後,來聯合體一邊當老師,一邊搞科研,言語之間充滿了他的那種個人風格,不拘束、不墨守成規,很有衝勁兒。

看到曾經這些老友的來信,說實話王燁心中感慨萬千。

但是關於怎麼回複他們,或者是否要邀請他們過來,王燁心中還未決定,而根本原因隻有一個。

現如今的他們非常年輕,正處於自我成長和人生最關鍵的上升階段,和那些已經成熟的科學家不同,如果是成熟的科學家想要過來,那王燁自然毫無二話,當然是直接邀請,然後看部委是否審批,但是麵對如此年輕的他們,王燁很糾結。

不是說因為他們年輕,覺得他們實力不行。

而是因為,一個人的成長,是充滿了多種多樣的外界因素的作用的,如果外界因素發生了改變,王燁並不確定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是否還會繼續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就以王燁自己為例,在曾經的時空中,王燁自己在95、96年之前,其實整個人非常鹹魚,雖然不至於說是在混日子,但是也沒有說我要怎麼怎麼樣,有什麼遠大的目標之類的,隻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各種科研成果也就紛至遝來,該評的都評上了。

但是從96年之後,王燁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然後才有了一個確切的目標,整個人的成長速度才開始變得迅猛了起來。

總而言之。

科技以人為本,或者說科技以“人才”為本。

隨著聯合體的人才越來越多,各個科研項目組的進展都很順利,速度也很快,大量的項目組建立、突破、達到預期目標、項目組解散,這個過程重複的很多,而每一次重讀,都帶來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而王燁最關注的,其實是材料和金屬實驗室,畢竟工業的發展,離不開材料的進步,技術再先進,如果沒有材料的支撐,那也是空中樓閣,就像是在二十年後,國內雖然也能自主製造航空發動機,但是在使用壽命上麵,和老美的產品相比,差距非常的驚人,而這種差距,主要就是材料科學的落後而導致的問題。

還有機床領域,機床的精度確實是考量機床的最關鍵因素,但是機床的刀具的綜合性能和使用壽命,也是不可忽略的關鍵,同樣是在新世紀之後,在國產五軸機床出現的那個時代,國產機床和進口機床除了精度的差距,就是刀具的工作時間。

如果隻是需要頻繁的換刀也就算了,頂多就是加工的成本高那麼一點,在國產機床的低價平衡下,其實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關鍵的問題在於,刀具的磨損會影響加工的精度,在不考慮加工事故的前提下,刀具不會在某一個瞬間突然就報廢,而是緩慢的報廢,可就是這個緩慢的報廢過程中,就會隨著刀具的磨損,導致誤差不斷的累積,進而影響到整體加工的精度,這才是最關鍵最致命的問題。

正是因為如此,哪怕王燁在飛行器和航發領域,技術積累非常的深厚,但是直到現如今,王燁依然沒有立項任何飛行器項目,就是因為王燁很清楚,如果材料不過關,那搞什麼飛行器就是空中樓閣,沒有絲毫的意義,而如果材料攻克了,那麼以自己的水準,分分鐘就能搞出來飛行器產品,這個根本不需要任何糾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