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碳這玩意其實並不值錢,反而是黃金和白金在宇宙中才是比較稀有的,黃金白金都需要靠超新星爆發才能合成,這些元素還要恰好成為行星的一部分而不是成為恒星的一部分,成為行星的一部分以後還要恰好就在地表的淺層,而不是地幔、地核,這概率可以說是小的可憐了。綜上所述,開采恒星是完全可行的,隻是難度比較大而已,
一支工程艦艦隊來到了綠洲星係的恒星附近,放出了恒星采礦平台的各個部件,這些部件被小型工程艦拖到指定位置,這些部件就開始自動組裝了。
這是一個小型開采平台,一天隻能采集2.4萬噸的各種元素,是的,這還隻是小型的。中型的一天可以采集48萬噸,至於大型的,甚至一天可以采集480萬噸!
為了防止恒星失控,直接來個超新星爆發揚了整個綠洲星係,達芬奇建議一顆恒星最好隻蓋兩座大型恒星礦物采集平台或者是20座中型恒星礦物采集平台,又或者是400座小型恒星礦物采集平台。
目前的話大概每過半年,綠洲星係的主恒星就能多一個小型開采平台,每過五年就能多一個中型開采平台,每過50年就能多一個大型開采平台。
至於大中小三種開采平台的數量該怎麼定,那就是惠東該考慮得了。達芬奇也說了,不同的恒星所能容納的開采平台數量也是不一樣的,超巨星、巨星、恒星、矮恒星因為質量和大小的差異,所能容納的開采平台數量也是有限的,在開采前必須探測好恒星的各項數據。
否則的話,即便開采平台是有各種死靈科技加持的,它也依舊扛不住恒星的超新星爆發。
小型的開采平台的大小就已經和呼倫市的麵積一樣大了。這麼大的麵積,大多數的設施卻全都是各種防禦設施,這采礦平台建設完畢後就會沉入恒星的輻射層的位置,剩餘的地方都是各種開采設施,就單純隻是一個采礦平台。